• 22阅读
  • 0回复

革命回忆录的新收获——读《长江的女儿——忆杨瑞年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1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革命回忆录的新收获
  ——读《长江的女儿——忆杨瑞年同志》
童庆炳
读了王于畊同志发表在《大江南北》今年第1期上的革命历史回忆录《长江的女儿——忆杨瑞年同志》,我深深地被杨瑞年烈士的事迹所感动,也被作者创造的历史回忆录新文体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长江的女儿》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新四军女战士杨瑞年。她是一位已经壮烈牺牲了的、以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投身革命的、却受到了不应有的排挤打击的、生前未能如愿入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革命战士。她的事迹也许没有那些率领千军万马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那么轰轰烈烈。作者写她当班长,在联欢会上跳卡尔斯登舞,细心护理生病的红军战友以及为“八字还没一撇”的“爱情”所困扰,在战地服务团会议上发言,反对轻率地开除一个犯了点错误的年轻战士,演小歌剧《送郎上前线》,在上饶集中营与敌人周旋,掩护同志脱险,等等。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又伟大得不能再伟大。这样一位因毫无根据受“托派”嫌疑的年轻女战士,却在走向刑场时,带头领唱《国际歌》,领着大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她身中七弹,连头颅也被击碎,她死得何等壮烈。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她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她不是共产党员,但她更像共产党员。平凡和伟大在她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完全沟通了。
与许多回忆录文字不同,作者主要不是着力于写事件的经过,而着力于写人。写人的委屈、不平,写人的坚韧、豁达,写人的突出的鲜明个性。作者不隐讳事实真相,写杨瑞年背着“托派的嫌疑”而不自知,写她表现再好也入不了党,写她在调动工作等问题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写她和战地服务团秘书长的正面冲突,写她在受委屈、受怀疑情况下,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工作,努力奋斗,严格要求自己。这种完全真实的描叙,就使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带着生命的鲜活气息站立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使作品含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文体范式上,《长江的女儿》选择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笔墨交错使用、熔为一炉的体式。作品的叙述者可以说是两个。第一叙述者是当年与杨瑞年共同战斗的女战士王于畊,第二叙述者是已经步入老革命行列的王于畊。第一叙述者从亲见亲闻的角度来讲杨瑞年,讲得真切动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第二叙述者作为饱经沧桑的过来人,老革命,则以沉思和反思的历史角色出现在作品中,她讲杨瑞年时已不像第一叙述者那样感性多于理性,而是理性多于感性,所以作品中穿插了不少议论。在议论评析中,对杨瑞年的一切都已提升为一种具有哲学品味的辩证思考。这是从俯瞰式的远距离镜头来着墨,在这里杨瑞年短短的一生显得阔大、丰富、伟岸和不平凡。议论的妥贴、深刻和警辟,积作者一生观察人分析人之经验教训,从而给杨瑞年及其伟大的牺牲精神作了有意义的历史评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