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炊烟“变奏曲”——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14
第2版(经济)
专栏:

  炊烟“变奏曲”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官建文
一栋砖混结构农房,厨房宽敞亮堂,看不到烟熏的痕迹。这是四川铜梁县玉峡乡新田村农民周德明家。女主人只用了5分钟,就在沼气灶上烧开了水。有沼气不烧煤了,做饭时看不到炊烟。记者今年春夏先后在广西、四川的十余个县市看过十几户这样的农家。
“虎”口夺柴
1980年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户使用的是无烟囱无炉桥无炉芯的旧式炉灶,俗称“老虎灶”,它每年吞噬掉我国林木生长量的1/3。
农村能源建设的第一个战役是向“老虎灶”开战,农民形象地称之为:“虎”口夺柴。农业部环保能源司从1983年开始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其热效率普遍在20%以上,最高的达到40%,使一公斤柴、煤抵过去的两公斤。湖北宜城县农民编了一首赞颂省柴灶的顺口溜:“旧灶费柴满屋烟,新灶省柴省时间,节约秸秆还农田,方便高效省了钱。”
到1991年,我国每10户农民已有6户用上了省柴节煤灶。
沼气梦成真
背负缺柴少煤重压的中国农民,已做了半个世纪的“沼气梦”。早在30年代,四川内江县龚家乡就办了天然瓦斯(沼气)培训学校,建起沼气池十余个。50、70年代,我国曾两次掀起大办沼气的热潮。80年代以来,沼气事业稳步、蓬勃发展,几乎所有沼气池都由建池专业队严格按设计要求修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50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平均每口池年产沼气300立方米左右。一口池一年节煤1吨。
沼气综合利用,更为农民开拓了一条创收门路。全国有30多万农户利用沼液养猪、养鱼、浸种,利用沼气贮粮、孵小鸡、保鲜柑桔,利用沼渣发展食用菌等。一些农民已建立养猪(鸡)—沼气—农副产品加工的循环利用生产体系。白鹭又飞回来了
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就是在节约每一份能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我国已建成6000万亩薪炭林;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修建太阳能保暖节能房已在一些地区形成区域规模;风能、地热能、微水电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基础;已有48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1991年,农村能源建设共新增和节约能源6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总能耗的5%。
农村能源建设最重要的是综合利用,多能互补。80年代,我国在18个不同类型的县、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建设试点。
最早进行综合建设试点的铜梁县有个白鹭乡,因白鹭年年来此栖息越冬而得名,但在森林被过量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60和70年代,白鹭一去不返。1982年抓农村能源时,当地提出:5年解决烧柴,10年解决用材,20年让白鹭飞回来。事实上,刚到第9年白鹭就飞回来了,因为生态环境已大为改善。
我国目前仅有1/10的农户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沼气、天然气、煤气、电炊等优质生活燃料,其余8亿农民如何取得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优质能源?靠商品能源,没有那么多。出路只能是发展农村能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