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上无愧于党下不亏百姓——记郾城县委书记彭德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上无愧于党下不亏百姓
——记郾城县委书记彭德胜
焦工 高胡
今年37岁的彭德胜,在正县级位置上干了整整8个年头,可如今还是原地打转转,前不久又出任河南省郾城县委书记。对于当不当“官”,彭德胜不在乎,他想得最多的是,为官一任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事,上无愧于党,下不亏百姓。
彭德胜担任郾城县长不久,他到乡下查看群众过春节的情况。在枯河村张久明家,他看到老少5口挤在3间破草房里,没买一斤肉,就问村干部:“这里离城不远,交通也方便,为啥还有特困户?”村干部一脸苦相:“村里人文化低,好多人连信都写不成,指望啥脱贫呀!”彭德胜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不少该上学的孩子满街跑,校舍还是解放初期盖的几间房。彭德胜不禁眼圈湿润,他没有再问下去,连午饭也没吃,就悄无声息地走了。
这件事搅得他一个春节心神不宁。没出农历正月十五,他就带上有关人员,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县的17个乡镇,摸清了情况,类似枯河村的办学条件占的比重还不小。
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办学。他一方面责成有关部门为办学追加10%的经费,一方面号召大家集资捐款。他带头拿出200元。不到半年时间,全县集资达1500多万元。现在全县有98%以上的学校教学条件大为改观。彭德胜就是这样,看准的事一抓到底,抓出个样儿来。
郾城是个农业大县,可关系到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起色不大。彭德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沟沟坎坎、坑坑洼洼,一张县地图让他圈圈点点,改得面目全非。他发誓不能让这块肥沃的土地再受旱涝之苦了。那年入冬,彭德胜率领全县11万名民工奔赴穿越县境内的“吴公渠”工地。
他和民工一样,白天推车挖土,晚上住窝棚、睡地铺。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吴公渠”保质保量提前完工。这条渠直接使全县50万亩良田受益,彻底根治了昔日的旱涝灾害。目前全县渠、井配套,形成网络,一跃跨入全国100个水利先进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2亿多公斤,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彰。
好一个彭德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再为他写出续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