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廿载沧桑话当年——访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0
第6版(国际)
专栏:澳大利亚通讯

廿载沧桑话当年
——访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
本报记者 史宗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美华
中澳友好之树又添一道年轮,迎来了两国建交20周年。此时此刻,人们不能不想起一位名叫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的澳大利亚老人。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为澳中关系正常化不懈努力,20年后终将理想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把他看作尊敬的“老朋友”,澳大利亚人称他是气度不凡的“政治家”。就在我们拜访他的前一周,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用90分钟黄金时间播放了记录他政治生涯的电视片,其中再现了他同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的情景,还有他首次登上万里长城时兴奋的表情。
惠特拉姆先生从书房里缓步迎出来,面带慈祥的微笑,亲切地同我们握手。
“想要我谈点什么?”在他的书房里刚刚坐定,惠特拉姆便微笑着问我们。
“我们很想知道中澳建交的那一段往事。”从这个时刻起,惠特拉姆斜靠在沙发上,边回忆边侃侃而谈。
“我是1952年当选国会议员的。1954年初,我在众议院提出,澳大利亚承认北京政府为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时机到了。”遗憾的是,惠特拉姆的主张当时没能得到多数议员的响应。
停顿了片刻,他继续说道:“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交了;一跨入70年代,加拿大也同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澳大利亚工党越来越意识到,应该尽快地与中国建交。1971年6月,我率领澳大利亚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一天深夜,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我们,双方交谈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我向周恩来先生表示,如果工党在下届大选中获胜,澳大利亚将尽快同中国建交。”
后来的情况,惠特拉姆没有详谈,但世人都是了解的:1972年底,澳大利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惠特拉姆出任联邦总理,他随即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示将尽快使澳中关系正常化。同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驻法国的大使黄镇和阿兰·雷诺夫在巴黎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从此,中澳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同大洋洲其他各国关系的发展。
惠特拉姆越谈兴致越浓,他接着说:“澳中两国建交是件大事。澳大利亚人民曾为此欢欣鼓舞,中国也为澳大利亚独立自主地作出这一决定感到高兴。在我之后的历届澳大利亚政府,包括以弗雷泽为首的自由党政府、霍克的工党政府以及目前基廷领导的工党政府,都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都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两国间虽然也有争论,但关系总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看得出来,这位中澳友好关系的开创者,对两国关系的前景充满着信心。
惠特拉姆还告诉我们,在过去21年里,他曾8次访华,走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他对第二次中国之行的印象似乎格外深刻。他说:“1973年11月,我作为访华的第一位澳大利亚总理,会见了毛泽东主席,还见到了邓小平先生。邓小平出席了我们的宴会,陪我们参观了紫禁城。”在离开联邦总理的职位以后,惠特拉姆继续关心着澳中关系的发展。
1986年,他被霍克总理任命为新成立的“澳中理事会”主席,5年任期内,每年去一趟中国。根据他拟定的日程表,明年5月,他和夫人将进行第9次中国之行。
(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