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铁马秋风大散关——《大决战·平津战役》拍摄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决战·平津战役》拍摄侧记
向兵
《大决战·平津战役》摄制完成,3部6集的鸿篇巨制《大决战》,终于以威武雄壮却又各具风采的不同“方队”,全部走上了银幕。
再现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是新中国电影诞生之日便有了的辉煌之梦。40年后的今天这一宏愿才得以实现,除了诸多历史原因,也缘于其工程浩大难以完成。别的不说,在《大决战》3部影片拍摄中,光设置10万处炸点用去的火药、炸药就有30万公斤,参加演出的地方、军队群众演员更高达450万人次。“没有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的大力支持,八一厂连一部《大决战》的影片也拍不出来的。”八一厂厂长、《大决战》摄制总指挥萧穆将军说。
“红军师”再涉冰河
围歼傅作义王牌部队35军,是平津战役的开场锣鼓。为了吃掉回防北平的35军,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在毛泽东严厉的电令催促下,隆冬之际率全军跳入冰河星夜驰援。杨得志将军看了影片点头称是,但同时也对影片中毛主席站在雪地里赌气不归表示疑惑,“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事?”也难怪,那是创作人员的虚构。
参与完成影片这精彩一笔的解放军驻宣化某师,正是当年杨、罗、耿兵团的主力,一支创建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师”。为了真实再现千军万马夜涉冰河的壮观情景,全师官兵提前来到西洋河一次次排练。此时,封冻的西洋河水位低难能没腰,官兵们凿开坚冰,一连两天泡在冰水中打桩、填草袋堵河,愣是让西洋河水上涨了几十厘米。拍摄当天,该师数千官兵身着土布军装,翻山越岭急如星火,浩浩荡荡直扑冰河,在呵气成冰的天地间演出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活剧。
活着的“邱少云”
张家口历来是塞外的“风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嘴里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是这儿代代相传的民谣。平津战役在1948年隆冬打响,影片也就只能在呼啸的寒风中拍摄。
这可苦了冻得面目青紫,还得一边跺脚一边把住机器的剧组人员,更苦了那些群众演员。“上堡寺阻击35军”一场戏中,隆隆炮声下冲锋的、救伤员的、“炸死”、“炸伤”的,一应角色应有尽有。那些扮演死尸和伤员的北京军区某团战士,只能躺在已冻成冰块的血污里一动不动,手、脚、脸露在刀扎般的寒风里长达数小时,一场戏下来,大都麻得不听使唤了。拍摄我军攻占鸡鸣驿一场戏时,某部三连战士张建国和战友们一道扮成尸体横七竖八趴在炸塌的城墙上,身上还压着麻包或者人。突然,一阵大风刮起火苗烧着了躺在摄影机近处的张建国的左脚,剧组人员发现了,示意他弄灭火苗或退下来。但张建国咬紧牙忍着烧伤的剧痛坚持拍完了这场戏。事后他在病床上对去看望他的剧组领导说:“拍过《大决战》,身上留下点纪念,值!”
炮声过后并非焦土
要“攻打天津”了,剧组来到白洋淀,这儿是当年“雁翎队”的家乡。老乡们听说要他们协助拍摄,闻风而动。王家寨乡一夜之间便有1000多名群众,穿上旧衣服、备好道具、牵着自家的冰床集合起来,听从剧组人员的使唤。72岁的老雁翎队员张亮闻讯,也收拾停当早早赶到现场,要求“再上一次前线!”导演一声令下,老人随着浩荡的支前队伍,撑动冰床,来往穿飞在白洋淀上。
硝烟滚滚,火光熊熊,战斗在天津街道上展开。这儿是市灯具批发公司仓库和棉纺一厂梳棉车间,绝对禁止烟火的地方。它们的建筑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旧天津,这儿也就破例成了燃烧的战场。战士们在火光中冲锋、厮杀,身后却满是手提高压水龙和泡沫灭火器的消防队员,当然,他们都在镜头外边。拍摄是在严格的保险措施下进行的,但这也未能挡住一夜之间变为战场的市委办公楼里80多块进口超厚玻璃在连连的爆炸声中震得粉碎;李明庄村200多户老乡家的玻璃窗也被猛烈的大炮震碎,寒风裹着硝烟一下子灌了满屋。这意想不到的战场效果增强了影片的气氛。但剧组人员为了这意外的效果,却得连夜与市房屋装饰公司和玻璃商店联系,逐一请他们即刻为震坏的窗户按原样装上玻璃。
如此,3部6集的《大决战》在2万颗炮弹、70万发子弹和300吨炸药的爆炸之后,居然没发生一起死亡事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