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读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4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读山
秦岭云
当今画家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句名言,几乎奉为进修的经典,于是游山玩水,蔚然成风。但又往往事与愿违,有人跑了不少名山大川之后,一旦回到家里,仍然一筹莫展,只得还操旧业——抄袭前人倒卖他人的作品。
游山玩水,大有学问。面对名山,诗人、画家、旅行家、地质学者、登山运动员……各有自己的看法和兴趣,并不相同。
分明眼前只是一块巨石,诗人说它是神女、和尚说它是观音,道士说它是何仙姑,而有人却说它是武松是猪八戒……等等。这样乱侃哪里是看山!更说不上艺术感受!
依我说,山应该是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卷画,不但要看,而且要细读,要品赏吟哦,方能得其三味。
初看山看其形象,再看看其结构,又看看其神韵风采,不但用眼睛看,同时拉上思维想象一同看,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看,认真咀嚼玩味,不难发现它不只是一堆石块,而是一篇有起承转合有平仄对仗的诗文,是一篇形象化的历史掌故,这样浮想联翩地看山读山才会帮助画家从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境界,进而编织出形神兼备的画面。
同是游山,观点和收获不大一样。有人观赏山光水色、有人寻幽访古、有人拜佛求仙,各有所求;就拿画家来说,有夸云峰之奇的,有夸寺观之胜的,有夸碑碣之多的,也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
一座山有些名气,不一定就处处入画,不一定对所有画家都是好画。画家应该有自己的眼力和情怀,有自己采撷风物的才能。体验生活旅行写生不是赶集,人多的去处,道路必然拥挤,艺术天地相对也就狭窄了。
应该有点徐霞客的精神,依靠波音飞机奔驰汽车行路,只会在五星宾馆里喝咖啡的画家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平日连报纸都不屑一看,肚子里一点诗文历史没有,行万里路又有何用。行路读书二者互相支持互相发挥一如车之两轮,才会发生作用。纯自然景观而没有人文景观之补充的画就会大大失去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试以游泰山为例来说,如果对它五岳之尊的地位、历代帝王封禅、以及一些有关佛、道教的掌故一事不知,你将如何观赏、理解、表现那十八盘、南天门、五松亭、经石峪……同样,不知道赵匡胤、陈抟故事而只见一个下棋亭,不知道寒江子江天一的悲壮遗事,而见一个始信峰,我很怀疑这样的画家,笔下除了简单模拟眼前的险峰、古松、云海……之外还会画出什么有重量有特点的画来。
画家入山要像善男善女朝山进香一般虔诚,但不是迷信的膜拜。有慧眼,有巧思,才会识破山川的秘密,才能揭开宇宙的帷幕,才会发现超时空的景象,眼前分明是深秋经霜的枯林,画家却看是春风中的芳圃;分明是纵横干涸的山沟,画家却看出雨后百重山瀑;画家会以特殊的视觉,洞察到许多想入非非的奇景,许多超越时间、空间局限的事物。
不知诗不可言画,不知画不可游山,苏东坡虽不画山水,他的《题西林壁》一诗,有观感,有哲理,论看山、读山、写山、画山,堪称古今大师。
我喜欢山水,花甲之后,酷嗜更甚,笔墨追求,多赖此道。但是并不迷信名山大川,特别喜欢独游,到云水险处,到花木深处,更喜欢月夜游、雾中游,甚而风雪中游,逢此境界遐思联翩,情绪活跃,是难得的课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