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绿色证书”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绿色证书”的魅力
本报记者 蒋涵箴
“种地不用问,只管多上粪”,这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旧习惯,似乎农民天生就会种田。
如今,吸收发达国家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逐步形成的成功经验,咱中国当代农民也要取得技术资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人们不禁要问,在我国现阶段提出和逐步建立“绿色证书”制度,农民是否接受?这里先介绍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的情况。
河北省兴隆县1989年之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只有800名,占全县农村劳力总数的0.8%,农业技术推广慢,农业生产基本上处在传统种植的状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渴望致富,1990年以来,该县已先后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76个,培训农民3500多人。每名绿证学员在新技术应用中还负责3至5户的技术指导工作,使全县科技成果推广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
在引导农民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的生产力水平客观上要求农民的素质与之相适应,一方面广大农民想致富渴望掌握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和相当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易接受新技术。因此当前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对农民、对国家都有利。
一提到“绿色证书”,人们往往把它与国外的“绿色证书”等同起来。尤其是中国农村从未开展过这项工作,引进弄不好会形成“照搬”,导致失败。最近农业部召开的“绿色证书”工程试点经验交流会上讨论了中国特色的绿证制度的特点,它的主要内容是:获得证书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农民,而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绿证”学员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是农民中的骨干。农业部制定了种植业、水产业类的10个农(渔)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把农民从事本岗位的技术资格要求规范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又可以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基本要求制订实施细则和地方性岗位规范。
今年2月,国务院在一项通知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技术员职称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对获得技术员资格和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民,应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以及给予其它必要的支持。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已经“心领神会”,先走一步,很快就获得了证书。现在全国有210个县已在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大约有3万多农民拿到了“绿证”,更多的农民已坐在课堂里接受培训。此项工程的推行将使中国古老的农业史翻开新的一页,它对未来中国农业的影响,子孙后代自然会作出评价。
绿色是农民创造的,“绿色证书”将会对农民产生越来越大的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