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民族矛盾党派斗争交织捷斯联邦解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1
第7版(国际)
专栏:

民族矛盾党派斗争交织
捷斯联邦解体
慈汝岭
1992年是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一个极不平常的年头。民族矛盾和党派斗争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联邦解体。
1992年12月31日,联邦共和国将正式解散。从1993年1月1日起,这个74年前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将从世界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两个继承国——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联邦解体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大执政党谈判决定解散联邦;制定具体方案实施分家;履行法律程序。
今年6月大选中,政治主张和经济纲领截然不同的捷克“公民民主党”和斯洛伐克“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获胜,双双成为执政党。接着,两党就联邦国体、总统选举和新政府组成等进行谈判。6月20日双方领导人签署了政治协议,确认两党在联邦国体问题上存在原则分歧,并决定准备将联邦国家一分为二。随后,在任总统哈韦尔在议会总统选举中落选并辞去总统职务,作为国家象征和联邦维系纽带之一的总统不复存在。接着,两党又商定,1992年12月31日为联邦存在的最后期限。至此,联邦解体已成定局。其后,便进入了分家实施阶段。双方已就两年内划定边界、分3阶段将货币分开等事项达成共识,联邦临时政府也制定了按地区原则和人口比例分割财产的方案。双方还就建立关税联盟和缔结友好合作协定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以确定日后的相互关系。11月25日联邦议会通过了解散联邦的法律,将两党作出的分家决定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解散联邦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斯洛伐克人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捷克人也感到甩掉了包袱。但人们同时又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在野党对两执政党解散联邦的决定持反对态度。在议会的12个党派中有2/3反对分裂。它们认为,解散联邦是一种消极现象,不能由仅获1/3选票的两个执政党单独决定改变国家体制,应当进行全民公决。但是两执政党担心出现复杂局面,排除了公决的可能性。由于两党在议会占有多数议席,在野党无力扭转局势。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民族主义抬头是一个主要原因。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同属斯拉夫人。他们于1918年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两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不少差异,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斯洛伐克人为生活在“捷克人的阴影之下”而不平,捷克人则认为斯洛伐克拖了他们的后腿。1968年事件后,民族矛盾也未能消除。1989年,政局发生剧变,刺激了捷、斯分离主义的迅速膨胀,最终演变到国家分裂。
近几年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居民失去对联邦国家的信心,是联邦解体的另一个原因。1991年,联邦政府开始实行激进的改革政策,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5.9%,国民收入减少32.4%,失业人口达55万。今年上半年,生产继续大幅度下滑。同时,两个共和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斯洛伐克形势更为严峻。结果,人心浮动,分比合好的主张占了上风。
对于解散联邦的利弊,舆论界见仁见智。有的认为,两国各有优势,分开后,可制定符合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自主地进行建设。有的则认为,分开后两国仍将面临着与过去同类性质的诸多问题,前景不容乐观。首先,多年形成的共同经济格局骤然破坏,两国经济会受到严重冲击。联邦统计局预测,分家后捷、斯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分别减少174亿和207亿克朗。其次,两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会上升。在捷克,摩拉维亚一些政治家已表示,如他们的地区利益在新捷克国家中得不到尊重,他们将作出反应。而占斯洛伐克总人口1/9的60万匈牙利族人公开要求自治,科希策的一些组织也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是继苏联和南斯拉夫之后解体的欧洲第三个国家。与南斯拉夫不同的是,捷、斯是和平分家,双方均表示将友好相处,这又使国际社会感到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