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出现新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6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向人大常委会汇报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出现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今天受国务院委托,向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作了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刘江说,8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第三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1991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对第三产业给予了更加充分的重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重视第三产业,使之继续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现在的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这个论述精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指明了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对第三产业的高度重视,使全国第三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刘江向委员们汇报了11月6日至10日举行的全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会的基本情况。
在汇报当前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出发点时,刘江说,建国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80年代,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的速度。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2%,从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18.9%。第三产业传统行业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业、交通通信业、商业物资业的比重占到整个第三产业的2/3;同时信息咨询业、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发展也较快。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而影响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妨碍了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也束缚了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
刘江说,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目前,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世界上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科技、教育、信息和各项服务业的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取得高效率、高效益的必要条件。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由于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很快。从三次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看,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又对第一、第二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国民经济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90年代第三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他说,要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90年代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中,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刘江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原则: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加强和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坚持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明显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要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统筹规划,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使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不断改善第三产业结构和提高效益。坚持正确的政策引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发展。
关于90年代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刘江说,要争取用10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90年代,要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基本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或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增长速度: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至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左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达到1/3以上。
刘江向委员们介绍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一)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放手兴办第三产业,除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由国家兴办以外,其余大多数行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放手发展集体、个人、私营和其他经济成分,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绝大多数单位由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根据第三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三)广开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努力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四)进一步理顺和放开第三产业的价格。(五)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六)简化第三产业企业开业审批手续。(七)赋予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八)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九)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十)鼓励扩大第三产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十一)加快第三产业的法制建设。(十二)改革第三产业的计划、统计制度和方法。
关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刘江说,今后第三产业工作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持续抓下去。初步考虑近期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培育市场体系,首先把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一步。抓紧做好有色金属、钢材、煤炭、粮食、棉花等重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的规划,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的批发市场和交易所,搞好与之配套的交通、仓储、信息、法规等建设;引导和完善区域级的批发市场。逐步建立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油、肉、糖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二)大力发展交通通信。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解决交通通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要扩大对交通通信建设投资的倾斜,适当增加投入;扩大发行建设债券,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拓展飞机、船舶、电信设备和租赁业务;大力提倡中央、地方、企业和其他国内外投资者合资建设交通、通信设施,积极推行交通企业股份制试点。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尽早形成生产能力。
(三)把政策引导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要进一步做好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尽快使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成熟一个、出台一个,有的可以先试行,再完善。
(四)1993年,在全国进行一次第三产业的全面普查,摸清底数,为进一步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