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的“闪光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5
第2版(经济)
专栏:希望之路

大别山的“闪光点”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6年前,安徽金寨县两河乡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前途渺茫;6年后却以经济的迅速发展被誉为“两河速度”名播大别山区,记者采访的念头就是从种种“传说”而萌发的。
两河的传说与见闻
两河乡的蚕桑起步最迟,才开发6年,已连续3年在全县夺冠;
4年前两河乡荒山4000多亩,为全县“荒山大户”,如今全部绿化,山头是林,山腰是果,山脚是桑;
两河乡6年前穷列全县榜首,而今致富速度全县第一;
两河乡连续6年人口几乎没增加,独生子女户最先富起来,敬老院是全省先进典型……
两河过去是全县欠债最多的乡,如今是全县存款最多的乡;……
传说接踵而来,短短6年,两河的变化何其快!
楼房村因过去曾有一座带阁楼的教堂而得名,如今这里有了名副其实的楼房。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一个小山头,35岁的农妇张家英在她的楼房前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她的“发家史”:她夫妇俩人工繁殖过木耳,办过家庭猪场,挖塘养过鱼,也养过蚕……都因为不懂技术失败了,落下一屁股债。多亏后来县里派来蚕桑科技干部扶贫,乡里大抓“先扫文盲再扫科盲”,学了技术就像得到了“金钥匙”。看她那楼上楼下严格消毒、一丝不苟的现代化蚕室,不能不叹服现代科技的确已进了深山农家!1991年,张家英全年四季养蚕21.5张、产茧700多公斤,是全乡产茧最多的大户,加上卖桑苗、猪、牛、粮食,收入1.2万多元。在人均养蚕收入达1100元的永佛村陈湾村民组,全县养蚕能手余玉书说:养蚕能致富,关键靠技术。现在几乎所有的姑娘出嫁前都抓紧学技术,出嫁时不要彩礼,只求婆家划一片山场作桑园,不要陪嫁妆,只希望娘家提供优质桑苗。余玉书不无得意地说,这个头是她女儿王平带起来的,她女儿出嫁4年,已带动婆家所在的村、乡的蚕桑大发展,王平也被选为村妇女主任。
两河乡起步的代价
两河乡深藏在重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6个行政村、71个村民组,1485户人家犹如生活在伊甸园里,汽车不通,乡亲们走出深山,能乘坐“嘭嘭嘭”的三轮车,就算是高级享受了!
由于久居深山,信息不灵,年复一年地两眼只盯着田里的几棵庄稼,结果“啃尽山上土,种遍山下田”,终究摆脱不了“穿黄的(旧军装),烧黑的(煤炭),吃白的(大米),全是政府救济的。”到1985年,全乡人均纯收入才140多元,而农民欠下的贷款(买口粮)累计达150多万元,人均背债200多元,名列全县“榜首”。乡信用社硬是被拖欠垮了台!
说句公道话,历届乡政府也曾多次带领群众“大打翻身仗”:学大寨修梯田,栽桑养过蚕,村村队队办过厂(场),引进过什么马头羊、牛腿羊、良种牛等等,都只热闹过一阵子就偃旗息鼓了。双河乡依然是:山光水混,地薄人穷。
1985年,乡党委、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领干部走出深山到江浙、沿海一带“探路子”、“开眼界”,山外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他们大发“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慨!他们也从江浙、沿海与内地和山外与山内的经济关系中看到了自己的特殊优势。过去的教训就在于盲目性太大,不是没选准起步产业,就是配套措施没跟上,更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他们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反复探讨,又请来专家论证,最后的结论是:此地适宜发展栽桑养蚕,既有利于开发荒山资源,也容易为千家万户接受。于是就选定了“种(桑)——养(蚕)——加”系列开发作为全乡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规模越大,风险越小”
由于这次决策不是凭领导干部“拍脑袋”,而是来自几上几下的民主讨论,因此两河乡的干部群众从没像今天这样心齐劲大!1984年全乡仅有桑园692亩,到1989年已发展到6518亩,比5年前扩大了近10倍,达到全乡人均一亩桑园。近两年则把重点放在巩固提高上面,经济效益愈加明显:1985年全乡蚕茧总产只有0.9万公斤,人均不到1.5公斤;1991年蚕茧总产已达24万公斤,人均37公斤,蚕茧总产值则由3.6万元猛增到360万元,6年扩大100倍;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1985年全乡工农业的总产值。
伴随着蚕桑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民祖祖辈辈干瘪的腰包也悄悄地“臌”起来了:1986年全乡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0元(脱贫标准),接着又突破300元、400元,1991年呢,仅蚕桑单项收入人均就达552元,6年间竟跨越4道台阶!不但还清了国家的陈贷,全乡银行存款余额已达80多万元,人均存款名列全县第一,“复兴”后的乡信用社年年受到上级表扬!
“规模越小,风险越大;规模越大,风险越小!”乡党委书记刘宏明告诉记者:深山区居住零星分散,沟沟壑壑交通不便,任何产业不形成一定的规模就难以生存发展。自蚕桑一鼓作气地连片大规模发展起来后,围绕蚕桑支柱产业,从育苗、供苗、栽桑、供蚕种、孵幼蚕到养大蚕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也都跟上来了。随着一个多层次、周密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农民不再担惊受怕,可以放心大胆地养蚕致富了!
可贵的“人均观念”
两河乡刚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数房屋还是旧的,新建的最漂亮的瓦房、楼房是蚕室、校舍、敬老院、幼儿园和独生子女户,透过这些现象,记者捕捉到一个“闪光点”:难能可贵的“人均观念”。山区的贫困是综合症,而“多子多福”的愚昧生育观则是造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的一大顽症!而今,两河乡的干部群众觉悟了。“山上多栽树(桑),家中少添人,脱贫致富才有门!”已成为男女老少口头禅。
如今,这里建立健全了优生优育保健制度、独生子女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到1991年底,全乡“一孩户”已达437户、“两女户(不再生育)”60户,共占总农户的1/3。6年前后的全乡总人口几乎相同,这不能不是两河乡人均收入增长迅速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