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高档商店生意怎么这么火?●什么人一掷千金?●老百姓不眼红吗?请看——消费“贵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7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大观

●高档商店生意怎么这么火?
●什么人一掷千金?
●老百姓不眼红吗?请看——
消费“贵族”
龚雯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仿佛眨眼之间,北京闹市巷口就冒出那么多高档商店和精品屋:斯特法内、马克西姆、皮尔·卡丹、杰尼亚、贝纳通……店堂一个比一个“派”,货价一个比一个高,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它们并没有“高处不胜寒”,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高消费者日益增多,实际上已经使得这些店家——
不怕没人买,就怕没货卖
1992年12月21日北京建国门,赛特购物中心开业第一天。
二楼女鞋专柜,一位年轻女郎挑中了一双400多元的白皮鞋,身边的男伴立即转向导购小姐:“还有紫色、咖啡色和蓝色的吗?再一样颜色给她来一双,好配衣服!”付款之后,两人又径奔“皇家丽人”时装屋。“赛特”公关部经理鲍简告诉笔者,她随便问了几位拎着购物袋出店的顾客,购买的金额几乎都在千元以上。
意大利“杰尼亚”西装,在国外是专为年收入逾10万美元的男士开办的,可设于王府饭店的“杰尼亚”店,单价1万多元的皮夹克、礼服,旺季最高一天能卖出18万元。业务代表陆婕介绍,这儿的回头客占了40%强,有的买了全套“杰尼亚”。
百货大楼四楼“名店广场”,一位壮汉给自己选购了两块3.8万元的“劳力士”手表,不久又折回来,说这表不过几万元,送人算了,请求经理能否专为他进一只12万元的“劳力士”,并表示即付现金,倒让见过世面的经理暗暗吃惊。
有趣的是,在这些店、屋的门外,常常有人长久驻立,引颈探望,却始终“不越雷池一步”。北京制药厂的于某说:“兜里没钱,进去就露怯。可这地儿是真好……我也老琢磨,里边的买主是不是个个都够款爷的份儿?”
不仅仅是于某,旁观者不止一次地迷惑——哪些人在高消费?
经常光顾高档店的群体中,高鼻蓝眼的老外只占一小部分,多数是国人。
手持大哥大,怀揣信用卡,一身进口服装,另有时髦靓女相傍,这是高消费者中较普遍的一类形象,俗称“大款”。他们囊中饱满,从不问价,态度也傲慢。这类人有的在做各种生意,譬如办公司、开厂子、炒股、当穴头、搞边贸甚至以“练摊”起家;有的发财后,干脆把生意交付别人打点,自己整天吃喝玩乐,其中不少人素质不高。在国贸大厦“马克西姆”精品店,笔者目睹营业员上前劝阻一名叼着烟的“爷”:“先生,请不要在此抽烟。”他竟瞪眼大嚷:“大爷想抽就抽!”
还有一部分主顾是外企员工,俗称“雅皮士”,受过良好的教育。高收入加上高品位,使他们把目光对准了高档品。
明星的光临亦每每让高档店锦上添花。“斯特法内”时装店的名人签字簿上,时下走红大江南北的歌星、影星、主持人差不多都留下了“墨宝”。
当然,公款高消费的也不乏其人。有两位来京参加全国性会议,每人买了两件单价2000多元的“津达”西装,说反正能报销。
也有一些偶尔为之者,如恋爱中的情侣、已婚青年夫妇等,他们收入不高,平日精打细算,但间或也去“潇洒”一次,特别结婚时,里外更要高档化。
生活水平的逐步升级,消费观念的悄然改变,向全社会再度发出了信号——重新认识高消费
看着他人毫不在乎地花钱享受,普通老百姓不眼红吗?
某机关的史奕萍说:“能挣会花,这很正常,富就富吧,总比捆在一起吃白菜强。消费没有好坏对错,那是个人的事。我有钱也买高档的。”
“沃尔森”店的男营业员说:“成天接待一帮富人富婆,1000多元的‘兰金’护肤品一买就好几套,2000元的电动玩具抱起就走,我这心里要说平衡,那是瞎话。可人家就是有钱,所以我得玩命挣钱!”
王府井商管会主任高平生认为,要客观分析高消费的“高”字。前些年“几大件”就算高消费,现在不稀奇。“高”的概念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水涨船高嘛!况且消费本身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收入高的人,消费水平必然要高,全社会不可能齐步走。
某大报记者Z君说:“高消费不是毒瘤,而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某一时期,有些人率先高消费,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然,国民的消费水平应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片面强调和鼓动高消费,则超越了国情。盲目攀比高消费是不明智的,一掷千金的畸形消费心态更不足取。此外,也应当注意一下高消费者收入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应广开投资门路,引导“大款”为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另有人指出:“大款”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怎么办?下海不容易,搞第二职业又有那么多限制,平等竞争从何谈起?他们寄希望于体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