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洒向大地的深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8
第8版(副刊)
专栏:

洒向大地的深情
刘业勇
漫天遍野的大雪将世界统一成一片雪白,褴褛的城镇和村庄被厚厚的积雪严实地遮盖了。广阔的苏北平原上,坎坷的大路从盐城向远方延伸,一辆解放牌卡车喘着粗气疲惫而耐心地颠簸着,满满一车刚换上军装的新兵出神地望着车外,任车轮慢慢地延长着与故乡的距离。此时,新兵胡友林就在车上……
这是1968年12月,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上车之前,他专门去了一趟坐落在盐城市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在那张刘少奇、陈毅使用过无数次的巨大的军用地图前,他蓦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他觉得这就是一张未来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蓝图,而无数先辈的浴血奋战,与今天的冲浪拚搏,则更是一种连接、继续和延伸。
在洒满先烈鲜血的土地上长大的胡友林,成熟得似乎要比别的孩子早一些,1963年父亲去世后,年仅13岁的胡友林便忍痛离开了学校,在一条船上做工,担起全家生活的担子,直至穿上军装。
军人,只有在战争年代或有自然灾害的时候似乎才能显示其价值。那时,中国南北边境均吃紧,胡友林庆幸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然而,尽管他一次次咬破手指写请战书,但这个机会还是没能出现,他只能在一些打水、扫地、洗衣服、冲厕所等琐碎而具体的细小工作中才显身手,军事训练、内务卫生流动红旗一流动到胡友林的班里便不再流动了。嘉奖卡片、“五好战士”证书、立功证书使他的档案袋一天天地厚起来,在同年入伍的新兵中,他第一个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然而,一封来自盐城的外调材料称:胡友林的一个亲戚有历史问题。胡友林的名字因此上了当年的退伍名单。世界上最令人痛苦的,大概莫过于你最热爱和留恋的、并准备为之倾尽一切时,却偏偏被迫离开她……在山西某县部队驻地,胡友林仰天发誓:“这辈子决不来山西了!”
然而,历史是个魔术师,它总是不时地安排着一些令人咋舌的巧合和偶然。5年之后,胡友林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从故乡又来到山西,开始了他走向世界的人生新纪元。
胡友林是为煤而来的,是为了那块浸满鲜血的土地和那些尚不富裕的人民!他知道,盐城,这个有着辉煌昨天的地方,除了为中国革命贡献出上万名先烈之外,便与整个中国一样,在半个世纪里,几乎没再向人民和世界拿出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这固然有政治的因素,但根本是这块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没有一块煤。1976年,被称为“讨饭局长”的物资局长要挑选一批“能吃苦耐劳的退伍兵”去山西搞煤,条件是,能搞到煤,每人每月26元;反之,则一分没有。胡友林被选中。
胡友林高兴得要跳起来,他将自己的一块“钟山”表和一件半新的军大衣当了55元,顶着寒风上了路。在石家庄拿到批件后,他身上仅剩1角8分钱了,他花了1角4分钱买了一碗面片汤,4分钱买了一个玉米饼,将肚子略略一填,便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大雪爬上了返回山西阳泉的运煤货车。难耐的饥饿、寒冷和飘起的煤灰一起向他包抄,但那批件却在温暖着他的心。
满载煤炭的火车缓缓驶离,胡友林站在站台上,眼里缀满泪水。他那模糊的眼睛里,幻化出故乡燃烧的土地和欢呼雀跃的乡亲。
 两年后,一个以胡友林为组长的调煤小组成立,后升格为盐城驻晋办事处成立,胡友林任主任。办事处执行军队管理制度并首开承包先河。不久,山西省人民政府将一块“文明标兵”的牌子钉在了办事处的牌子旁,山西省那位老省长得知胡友林为故乡老区奔走的故事之后,表现出了一连串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激动,亲自为办事处成立剪彩。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央领导情不自禁地为胡友林写下了“敢闯、求实”4个大字。患着肝硬化病的胡友林将全部心血都用在那片土地上了,他带头将应拿到手的99万元奖金连同自己的另外全部积蓄都献给了办事处,使办事处的资产不断扩大,1988年,改为盐城物资实业公司,1991年发展为盐城悦达实业公司,1992年批准为省级股份制企业集团。胡友林为董事长。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和划时代的起点!胡友林和他的同伴们所创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业,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那条永远畅通的煤炭运输线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