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2-29
第5版(理论)
专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
苏萱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其革命性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革命,还在于它会牵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现行的各种体制和政策的革命。
市场取向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排斥市场机制。这种体制曾经长期束缚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是靠扩大市场的作用开道的。先是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经济,接着确认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此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先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便加快一步,经济发展水平便上一个台阶。
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放开搞活非国营经济成分;第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三,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第四,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建立和完善宏观间接调控机制。尽管这些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这种改革取向和成效毕竟还是使我国的经济一步步逼近市场经济。
改革十多年来,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拉开了差距。这种差距归根到底要用彼此间市场取向改革的不同程度来说明,哪里的市场取向改革步子越大,市场放得越开,哪里的经济便越有活力,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
江苏经济主要就是靠市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再加上地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一直不是国家计划投资的重点,因此单靠国家的计划安排,江苏经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江苏的工业经济在自身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地方中小企业为主、集体企业为主、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省外的格局。这种格局使江苏的企业在改革一开始便自觉不自觉地面向市场。改革十多年来,江苏正是利用这种国家计划比重小,计划控制弱的优势,在国内率先发展了市场经济:先是大力发展与市场密切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后来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经济从生出来便不是国家计划的经济,但它依靠市场的力量,迅速发展,现在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闻名于全国的“苏南模式”实际上就是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模式。
市场经济对生产力有如此大的推动力决非偶然。市场经济也就是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第一灵活,第二讲究效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高,主要靠的是市场经济。如果要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其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只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束缚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的封建羁绊,使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推进,从而使市场经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显然,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它。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是一场解放思想的革命。
社会主义如何才算同市场经济结合,同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结合,涉及市场经济的界定。现在科学界定市场经济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同商品经济的区分中界定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市场导向的经济。尽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是一有商品经济,一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的。只有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全社会,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的总体经济,而不是局部经济受市场导向,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这种经济才能称作市场经济。二是在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分中界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产生起就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的定义,一般都包含私有企业制度和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两方面规定。社会主义学者过去也是这样定义市场经济的。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搞市场经济,并且明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改变,就要把市场经济同私有企业制度分离,把它从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合体中分离出来,这对市场经济本身也是一场革命。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理论由来已久。在马克思当年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不需要“价值”插手,因而谈不上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后来的社会主义者虽承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但对市场经济一直讳莫如深,一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现在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市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显然是思想的大解放,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飞跃。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学者希望社会主义国家搞的市场经济包含建立私有企业制度的内容,于是,走向市场经济便成为资本主义化的代名词。前苏联、东欧等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市场经济道路。而我们搞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在经济运行机制层次上推进市场经济,而不是追求私有化,这对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一场革命。中国将以自己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只是在所有制方面克服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这种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还取决于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过去我们选择计划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计划经济虽在一定时期中起过积极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它压抑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现在选择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就是要把被计划经济长期压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前者是“看得见的手”,后者是“看不见的手”,目标都是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至于在什么条件下用计划手段,在什么条件下用市场手段,不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而取决于调节对象的状况及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调节对象(企业)的利益同社会利益完全一致,政府掌握足够的供求信息,并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保证,实行计划经济可能是有效的。如果企业有独立的利益追求和自主的经营,政府不能掌握足够的供求信息,这时由计划经济来配置资源则是无效或低效率的。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状况和政府掌握供求信息的状况基本上是后者。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市场经济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经济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就因为它有等价交换和竞争两大机制。等价交换机制能为有独立利益追求的企业所接受,但补偿各个企业消耗的“等价”不是其个别消耗,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消耗。这就会迫使各个有独立利益追求的企业以社会必要劳动为目标值,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竞争机制不只是给企业提供外在的提高效率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优胜劣汰中竞争性地配置资源,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显然,在我国现阶段以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是生产力的大解放,它将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市场经济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在市场经济前冠以社会主义有特定的含义。它表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要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制约并贯彻社会主义的原则。这就是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贯彻共同富裕的原则。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能同市场经济结合,也得进行一场体制革命。过去,社会主义原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贯彻的。现在需要通过改革,寻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以便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贯彻。
首先是改变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其次,调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第三,改变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实践。江苏南部农村创造的“苏南模式”就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的一种模式。乡镇企业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起来后不仅增加了职工收入,还通过提供各种支农建农资金较好地贯彻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从而使这一地区出现农村繁荣,居民生活接近或达到小康的景象。
苏南模式尽管只是集体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模式,但它毕竟活生生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的生命力,整个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不但可能,而且必将产生更大的生命力。
在改革中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等于说这种体制马上就可形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走向市场经济本身是一场革命。
首先,现行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经济的经营机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实现形式,公有制要同市场经济结合,就得改革公有制的经营机制,寻求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
第二,已有的市场经济成分,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曾经为我国推进市场经济起过历史性作用。但就其参与市场的程度及竞争手段来说,基本上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营企业也进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已有的市场经济成分过去独享的政策资源
(在双轨制条件下率先搞市场经济)即将耗尽。对这些经济成分来说,也需通过深化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列。
第三,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放开是必要的过程,其中包括企业放开经营,生产要素、产品退出原有的计划分配或计划销售渠道,价格退出原有的统一定价范围。但是,单是这种放开,不会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成熟的市场渠道来替代原先的计划渠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可能出现的计划和市场都达不到的真空和流通秩序的混乱。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必须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立”结合进行。
应当承认,已有的改革是市场取向,很多改革的筹划和步骤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从零开始或推倒重来。但是也要看到,从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转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所校正。仅是已有的改革筹划和措施已不够了,必须给以充实、提高甚至调整,已有的改革未触及的方面,现在要触及到,改革中形成的某些体制和事物也可能会成为改革的对象,尽管这些体制和事物曾经在过去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如果说,十多年的改革是渐进的,是量变,那么现在的改革则进入了质变阶段,攻坚战阶段。这场革命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涉及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培育市场两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有个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不仅有不同国之别,还有不同发展阶段之别。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接口的市场经济不应是初期阶段的市场经济,不是排斥计划的无政府状态的经济,也不是目前存在的那种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以欺诈、贿赂、回扣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经济”,应是抛弃了资本主义属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达到现代水平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大致有如下特征:第一,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第二,市场竞争充分并有规范;第三,市场调节信号完善并准确;第四,市场活动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和计划性;第五,政府调控市场的机制完备。显然,我国已有的市场经济与这种达到现代水平的市场经济相去甚远。市场经济从原始的初期的状态发展到现代状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坐等它的自然发展,应该利用自身的自觉性经济的优势及后发优势,瞄准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加快组织和培育市场,不但要缩短趋向现代状态的时间,还要避开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波动等无序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