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千方百计走出困境——记无锡市三家企业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千方百计走出困境
——记无锡市三家企业的变化
刘济民
1991年以来,无锡有几个国营、大集体企业在充分发挥技术、设备比较先进,职工素质较好等优势的同时,借鉴乡镇企业的某些作法,千方百计走出困境,取得明显成果。
地处无锡县东亭镇的无锡市毛条厂,原来是市纺织工业局和无锡县联营的大集体企业,由市纺织工业局管理。由于长期单纯依赖计划调节,企业缺乏活力,办厂11年,7年亏损,1989年11月起开始停产。1990年年底,无锡市政府断然决定,把这个拥有400多名职工、1180万元固定资产和3.56万平方米面积的工厂放到无锡县,改为县、镇联营,由东亭镇管理并买下市纺织工业局的投资部分,大集体性质不变。镇党委立即派了镇办毛巾厂厂长高金根等四位乡镇企业的干部,分别担任毛条厂的厂长、副厂长和主管会计。新组成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精简科室机构和人员,聘用供销人员,面向市场大力促销,多方设法组织原料供应,车间实行定员、定质、定量、定消耗责任制,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制,还新办了针织内衣分厂。自1991年3月份全面复产以来,5月即扭亏为盈,产品产量、质量、效益日渐好转。以前加工1吨毛条仅创利1200元,现在达到6000元。
无锡县柴油机厂是个有35年历史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000万元,职工2300人,过去生产的“195”型柴油机很有名气,1982年获国家金质奖,1988年产量达10万台。到1988年,市场变化,产品滞销,1989年产量降到6.3万台,1990年跌到5.4万台,三项资金积压达4700万元。1990年12月,无锡县委派县经委副主任兼乡镇工业局局长张士兴到这个厂任厂长。他上任后,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发扬大庆工人艰苦创业精神。全厂外攻市场,内治质量,增加新品种,强化销后服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回升。目前,每台柴油机成本下降近200元,综合返修率已从前些年的32%降到2%,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无锡县电化厂是全市194家国营大中型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烧碱和电石。这个厂因多年未调整产品结构,在近几年的治理整顿中,只满足于“厂门不关,保证吃饭”,1989年、1990年连续亏损。1990年底,无锡县委派一位还不是国家干部的乡党委书记朱寿南到这个厂当厂长。新厂长上任一年,依靠全厂干部和工人,走出了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实行技术课题承包等三步好棋。闲散的工人变勤奋了,没事干的科技人员争着承包科技攻关项目,产品销售和经济效益月月见好,全厂出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局面。1991年全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3300万元,比1990年增长26%,利税达432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