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壮丽的画卷——读《沂蒙九章》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壮丽的画卷
——读《沂蒙九章》有感
曾克
读完李存葆和王光明合写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人民文学》1991年第11期),我就被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拉住。我陷入了共鸣、回忆和深思。我干涩的眼里,禁不住一次次流下悲喜交加的泪水。
掩卷后,作品在我眼前变成一幅艺术长卷。它反映了半个世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和侵略者及国内反动派奋战,拚死和贫穷落后斗争,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程。正如作者在开篇中对主题自我安排所说:“我们寻觅沂蒙山那残酷的洗礼,庄严的涅槃、伟大的觉醒,神奇的再生”。
长卷的典型环境选在山东沂蒙山抗日、解放战争的老根据地,作者用大泼墨手法把沂水、蒙山的恢宏气势、把党领导亿万军民推翻三座大山,建造中华新天地的史实,作为长卷的大背景,又用细致的工笔、传神的写意和革命浪漫主义所特有的透析人的灵魂的手法,把动人心魄、应该永垂史册的典型人和事画入了长卷。在创造历史的人民群像中,作者又着意刻画了从元帅、将军到士兵,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到游击队、妇女队直至改革年代的个体户等几十个有名姓、有功能、业绩的人物。看着长卷,我仿佛置身在50年前的沂蒙山区,在被称为“沂南心脏的心脏”的沂南县东辛庄那百年老屋里,听到了徐向前、罗荣桓元帅、朱瑞将军们,计议着歼敌方案;看到了千万红嫂、红妹、红姐、红奶奶们,为支前做军鞋搓麻绳,在双腿、双臂上至今留下的条条血痕。看到了她们中多少人,为救护伤员、养育革命的后代,付出了亲生儿女正吸吮的乳汁,有的甚至牺牲了骨肉。看到了于大娘用生命为党掩藏秘密文件,却遭到村党支部主观主义的惑疑而开除了党籍。她忍辱负重仍然以群众的身份,在孟良崮战役中,为解放军送饭、救伤员,从死尸堆里背出三个重伤员,自己的衣服上被烧穿20多个窟窿。直至80年代,沂南县委才在大山深处挖出了于大娘珍藏的孤本文件,组织部为94岁的老人恢复了党籍。老人还为战争年代在她百年老屋中养过伤,后因被俘而遭诬陷为叛徒的同志述真情,做证明,盖手印,平了反。这些人物的钢筋铁骨的形象,
“白云也难以比疑的圣洁”灵魂,永活在画卷上。
画卷突出的时代特点尤其醒目。它塑造了40年来开创新中国大业,抚平沂蒙山战争的创伤,使其脱贫致富,让沂水蒙山含蕴的丰富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英雄好汉:那跋山库区为截住沂河修水库改天换地的斗争中,绰号“段表态”的段维仁,带头迁祖坟,冒着将49个村庄葬于水底的大不韪,组织几十万人凿石填沟滩,造地万余亩,五六年间建果园千多亩,收果百万斤。光卖石头就换回26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已有多个。村民们住进了依山新建的瓦房,家家有了电视机,村村修建了医院小学校,跋山库人民用劳动让铁树开了花的绚丽景色令人过目难忘。
还有那一组“觉醒的罗庄”,作者画龙点睛地使用漫画式的笔触,留下了大跃进年代极“左”路线的惨痛教训,塑造了廉洁如玉的乡镇干部李桂祥只奉献不索取的高贵形象。
其它找水、修路、供电等等一系列的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新沂蒙所付出的代价,取得的成绩,都如尊尊雕像,活在长卷上。那被誉为沈泉庄的一棵大树,由个体户被选为村委主任的王连江,那仅靠一副铝合金胸卡支撑着战天斗地的共产党员杨振刚等。望着他们的肖像,我不由自主地把作者赞美他们的语言,一遍遍地重复着:“站在雕像前,真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失去信仰的人,可以重新摭回信仰,而大大小小的吸血鬼们,从躯体到灵魂只能在这雕像前匍伏!”
30年代,当我在中学读书时,曾读到鲁迅先生一篇以《药》命名的小说。它辛辣地揭露了吃人的旧社会,印象至今犹深,这篇小说曾起到促我参加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动力作用。今读了《沂蒙九章》,除了有前面所写到的那些被艺术长卷所吸引之感外,不知道是什么条件反射,使我忽然又觉得这部作品,还可以“良药”向人们推荐。它是用革命者的生命精华培制出的多功能良药。对祖国母亲缺少了解的人,这药给你活的知识营养;对患遗忘症的人,这药用形象将你唤醒;患迷惘、失去信心的软骨症者,这药有奉献者的血提炼成的壮筋骨剂;头脑发热者,药里有失误教训集成的清醒剂。它是一大剂集历史的经验、榜样的力量、希望的前景、胜利的现实、远景的召唤所精制的多味“良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