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民族化和艺术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民族化和艺术繁荣
孙加保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歌舞艺术更以其独特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如何使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繁荣,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通过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不会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民歌和民间舞蹈成为宣传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引其投身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中去。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同样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无法起到的作用。今天,面对开放时代涌入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艺术创作的民族化显得更为重要。
以歌曲为例,在文艺舞台和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歌曲中,那些真正受到人们欢迎的、并且广泛流传开来的歌曲,都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的。如《便衣警察》、《雪城》、《渴望》、《篱笆、女人和狗》等电视剧的插曲以及近年来总政治部组织的“心连心”、“灯塔颂”等大型文艺晚会上的歌曲等等。这些歌曲的创作,汲取了民歌的营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内容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技法的运用上,充分注意了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因而也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达到了一人唱、万人和的艺术效果。相反,那些单纯模仿的歌曲,尽管在刚出现时多少给人们新鲜感,但最终因为与中国听众和审美习惯相距甚远而被观众忘记。在舞蹈创作方面也同样如此。一些内容上晦涩空洞、形式上的故弄玄虚的作品,先是使观众不知所云,继而使观众望之生厌。这些现象造成了舞蹈艺术严重脱离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窘迫境遇,引来了社会对舞蹈艺术的冷淡态度。有人曾哀叹现在的观众不喜欢舞蹈了。这是杞人忧天。前不久演出的舞蹈《黄土黄》和《好大的风》,观众纷纷称赞说,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欣赏到这样精彩的民族舞蹈节目了,希望艺术家们以后多创作、多演出这样优秀的民族舞蹈节目。
我们历来不反对借鉴外来文化艺术形式,但是,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外来艺术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必须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宗旨和审美特征,这只能来自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比如前几年歌坛上出现的“西北风”,曾经以其与港台歌舞完全不同的粗犷质朴的演唱技巧和厚实真切的思想内容,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这种歌曲在创作上吸收了西北高原民歌的艺术特色,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热爱生活、顽强进取的纯朴感情和豪迈性格,给歌曲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充分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这是“西北风”盛行一时的根本所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民间艺术本身丰富多采的种类风格,正是产生多样化艺术流派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追求发展和创新,争取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