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刘启炎“捕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4
第2版(经济)
专栏:

刘启炎“捕风”记
郭圭琮 谢如林
自古以来,“捕风”与“捉影”一样,被认为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湘潭钢铁公司烧结厂高级工程师刘启炎却是个“捕风”能手。去年7月以来,他不断收到国内一些冶金企业的来函和汇款,要求购买他发明的“捕风技术”、“烧结机台车密封”等综合节能降耗技术。据专家测算,这些技术如在全国烧结机上推广,一年可增加经济收入2亿多元。
在“以风为纲”的烧结机上,风量大,烧结矿的产量便高。可惜的是,主风机产生的强大风流,竟有一半以上
“霍霍”地从烧结机机头、机尾、大烟道的“入孔门”、台车与台车的连接处溜之乎也。漏风就是漏财啊!以湘钢烧结厂为例,哪怕是降低10%的漏风量,一年多产的烧结矿便可增收120多万元。
在科学发达的当今世界上,还未听说有人捉得住这“放荡不羁”的风。在烧结机旁摸爬滚打了10多个年头的刘启炎,1984年开始琢磨怎样“捕风”。他潜心钻研烧结机密封技术,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刘启炎被“入孔门”的漏风问题搅乱了“神”,夜深了,还无睡意。无意间,他望了望睡得正香的在市工人医院当护士长的老伴,忽然,一个“火花”在心头一闪:“医院里的高压消毒锅怎么不漏气呢?”不待天明,他就风风火火赶到医院去“考察”。几个星期后,一个用石棉绳作密封的12压杆杠杆式密封门安装在大烟道上。果然,那些“吊儿郎当”的风被管住了。
刘启炎“乘胜追击”三个春秋,终于陆陆续续把各路“逃风”“逮捕归案”。据测量,两台烧结机的风量分别增加了16.47%和27.1%,于是,烧结矿年产量从40万吨左右一举突破50万吨大关,1990年达到58万吨,超过设计能力的21%,一步跃上全国同类烧结机的冠军宝座。
去年6月,冶金部在湘钢召开“烧结机设备改造技术转让会”,来自全国50多个冶金企业的80多名烧结科技人员,交口称赞刘启炎的“捕风”技术是国内首创,纷纷与他签订购买专利的合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