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湖南人民盼望早建三峡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4
第2版(经济)
专栏:三峡工程论坛

湖南人民盼望早建三峡工程
湖南省省长 陈邦柱
拟议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修建三峡工程,湖南是直接受益的省份之一,是全省6000万人民多年期待的一件大事,我们特别赞成早上三峡工程。
一、修建三峡工程,是确保洞庭湖区繁荣昌盛的根本措施
我省洞庭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垸保护的面积10220平方公里,耕地900万亩,人口800多万,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轻纺工业基地。洞庭湖区常年粮食产量45亿公斤,占全省的1/6,上交国家粮食占全省1/3,棉花占全省7/8,油料占全省1/2,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0%左右,不仅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是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常德、益阳等环湖城市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洞庭湖区是一块宝地,但也是一块险地,是全国的治水难点之一。它的安危,不仅对我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800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建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洞庭湖的治理当作大事来抓。40多年来治理洞庭湖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亿元),群众投工230亿个,修建了大量的防洪排涝工程,尽管收到较大效益,但都只是治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出现1954年型的洪水,洞庭湖区将沦为一片汪洋,不仅经济损失巨大,也可能造成大量人口伤亡。湖南整个国民经济部署就会打乱,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洞庭湖区确实是“一片繁荣景象,一片恐惧心理,一片根治呼声”。我们每年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胆,压力很大。几十年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湖区稳定则全省稳定,湖区出事则全省被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区的安危问题。
二、修建三峡工程,是消除洞庭湖洪水和泥沙灾害的根本出路
古往今来,洞庭湖区人民最担心的莫过于洪水为患。历史上每次大水都是堤垸溃决,一扫千里,几百万亩良田荡然无存,几百万人民流离失所,设施冲毁,河流改道,疫病流行,伤亡遍野,损失惨重。建国40多年就有30多年发生了洪涝灾害。1954年大洪水,几乎所有堤垸全部漫溃,淹没耕地385万亩,淹死3000多人,灾后疫病死亡3万多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给国家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洞庭湖洪水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长江洪水的影响。自1860年和1870年长江藕池、松滋溃口以来,洞庭湖成了长江荆江河道的分支,江水从洞庭湖头上涌进,贯穿腹部从岳阳吐出,成为一个“洪道型的湖泊”,与长江洪水相连。历史上长江的几个大水年,也正是洞庭湖的大水重灾年。1931、1935、1954年等年份的大水,主汛期7—8月的来水量中,长江来水占入湖水量的61.4—79.5%。1954年特大洪水,城陵矶以上来水190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占76%。当年城陵矶(洞庭湖出口)最大组合流量达10.5万立方米秒,其中长江来量占60%。长江来水量大,而下游河槽安全泄量小,一遇大水就有数十亿至数百亿立方米洪水滞留在洞庭湖内泛滥成灾。这种状况在近几年更为突出,80年代有5年出现大水。而且都是平水年份、高洪水位。去年6、7月份,我省澧水、沅水流域和洞庭湖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暴雨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当时长江没有来大的洪水。如果长江来洪水,加上湘资沅澧4条河的洪水一齐来,那么洞庭湖区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三峡建库,才能控制长江洪水,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洪水灾害。
长江每年挟带近1亿立方米泥沙落入洞庭湖,占入湖泥沙量的82%。泥沙的淤积,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加剧了洪涝灾害。建国40多年淤积约40多亿立方米泥沙,湖底平均淤高了1米,湖泊容积减少,调洪效能明显降低。泥沙淤积促使洲土增加,芦苇面积扩大,加速了钉螺的繁殖。解放初期湖区有螺面积为500万亩,经过血防灭螺减少到180万亩,现又回升到256万多亩,感染血吸虫病的人数累计近百万人,对人民生命威胁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河床淤高,形不成深水洪道,造成年年修堤、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建国后洞庭湖的一线防洪大堤平均加高2—3米,而湖区水位因泥沙淤积也抬高了2—3米,基本上相互抵消。因此,要从根本上解除洞庭湖的威胁,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控制来水来沙,除此别无选择。
三、修建三峡工程,是造福子孙,利国利民之举
洞庭湖区现有3471公里防洪大堤,加上隔、间堤共达5812公里。解放后年年修堤加高、每年加高加固大堤土方2500—3000万立方米,共计完成10亿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方堆成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30圈。尽管这样,洞庭湖堤防仍然只能抗5—10年一遇的洪水,如果要抗御1954年型的洪水量,洞庭湖的堤防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高3—4米,总土方量约15—20亿立方米,为建国以来修堤土方总量的2倍,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抗御常遇洪水,要在堤线长、高水位、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做到不溃垸,任务也相当艰巨。1988年秋汛,有1000公里大堤超过危险水位,2000公里超过了警戒水位。大堤虽然年年加,而洪水威胁却不断加剧,一般年份湖区每年每个劳力用于大堤修防的工日达60—70天,占生产用工的30%左右,修防费用占生产费开支的20%左右,群众负担确实很重。安乡县人均1米大堤,建国以来平均每年修堤投工210万个,防汛投工60.5万个,每年有1/3以上的劳力投入冬修和防汛。近几年除劳动投入外,每户平均还要负担现金70元左右。由于负担过重,自1983年大水后,全县约外迁3万人。
从洞庭湖与三峡的关系看,如果荆江河段防洪格局维持现状,洞庭湖区的自然湖泊必将继续萎缩,湖区洪水位会越来越高,出湖泄流条件很难改善。至于遭遇大洪水时牺牲大片民垸农田分蓄洪水,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并非费省效宏。因为沅江两岸人口稠密,而且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我省洞庭湖区有24个堤垸将分蓄超额洪水160亿立方米,137万多人将被迫转移,淹没损失将超过110亿元。这些分洪区目前既无进洪设施,又无完善的安全转移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短时间内要安全转移安置上百万人口,谈何容易!一旦蓄洪,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将十分巨大,部分地区会形成毁灭性灾害,数十年难以恢复。所以从长远计,洞庭湖的根治,主要寄托于三峡建库。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抓紧洞庭湖区及湘、资、沅、澧四水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上是从湖南的防洪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谈三峡工程的。从三峡工程本身来说,它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这方面我就不多讲了。
兴建三峡工程,移民数量很大,难度也确实大。但同国内其他大型水库相比,每万千瓦或每亿千瓦小时的迁移人口相对要少些,而且采取开发性移民,通过艰苦努力,是可以获得较好效益的。
总之,三峡工程是一项江湖两利、南北兼顾、兴利除害、造福子孙的宏大工程,对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峡工程上马,全国受益,人民幸甚!一旦国家决定兴建,我们将动员湖南全省人民,为工程尽最大的努力,为这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作出贡献。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