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科坛新增栋梁 四化大有希望 老学部委员畅谈本届增选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5
第4版(要闻)
专栏:

科坛新增栋梁 四化大有希望
老学部委员畅谈本届增选工作
本报讯 岁尾年初,从中国科学院传来喜讯——第三届学部委员增选工作圆满结束。210名新学部委员经过投票选举产生,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我国科技界德高望重的老学部委员。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对这次增选工作的体会、看法和评价。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学部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证明我们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是大有希望的。
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评选工作。新的学部委员候选人的推荐有3条途径:一是老学部委员推荐;二是各地和各单位推荐;三是科协系统推荐。对推荐上来的人员,我们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和认真的态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标准,实行差额投票,严格把关。我们不仅重视候选人的学术成就,而且,十分重视在品德方面的表现。这次新评出的学部委员,不但在学科上能成为带头人,在政治上、学风上也能够成为社会的表率,而且在品行上也可以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这次学部委员增选工作圆满地结束了,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
这次选举由各部门和学部委员个人推荐的候选人,远远超过了应补选的名额。我认为,新当选的学部委员平均水平比过去高,呈现出我国科学界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这次选举还强调了立足于国内工作。在国外完成的工作,虽然有不少是出色的,但毕竟是基于国外实验室的工作基础之上,有些是外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发展。国内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新当选的学部委员中许多人做了大量的、国际一流的工作,这真是难能可贵。
学部委员是我国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我很高兴地看到新当选的学部委员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顾个人名利。有了这样一批中年学部委员,并以他们为榜样带动一大批青年科学家,我国科学发展就会大有希望。
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参加了这次增选工作,我有几点感受:首先,这次增选活动是非常认真的。在评选过程中,有些科学家80多岁了,身体又不好,但他们工作起来十分严肃,有时为一个问题反复协商、反复讨论。现在有的评审会议的不正之风较严重,评审工作马马虎虎,而真正关心的是评审以外的其他利益。和这些不正之风相比,学部委员的增选工作出乎意料地认真。从数学方面看,我认为选出的人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不是说没选上的就一定差。
从1981年增选学部委员到现在已经10年了,总的说来,学部委员的年龄偏大。作为科学的决策和咨询部门,年轻化很重要。现在真正领导科研的学术带头人很多都是第一线的年轻人,通过增选,给这些学术带头人一个名副其实的位置,这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冠仁(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代主任):就生物学部而论,现在平均年龄比原有的学部委员平均年龄少十多岁,他们的学术水平则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们的一大进步。
对新当选的学部委员和未当选的科学家,我们都寄予同样的厚望,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献身精神,这样,我们的科学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希望新、老学部委员携手共进,加强各学部自身建设和跨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除承担国家提出的咨询任务外,还应主动地开展一些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利的工作。如积极开展与国外同性质团体之间的交往和学术交流等,更多地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国际科技界的作用。
张维(清华大学教授):这次增选工作把各行各业比较出色的科技人才选出来,为我国具有崇高威望的学部委员集体增添了新的血液。
这次增选工作,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评选工作十分严肃,方法也比较科学。就我所知,其他国家类似的选举,没有像这样层层把关的。
从技术科学部来看,这次增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我们的对象不仅是教授、研究员,还有在生产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工程师。在讨论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尽量不遗漏各方面有真正才干的人选。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新选出的学部委员中,在人才的分布上考虑得多少有点不足,工程师类型和技术管理类型的人才较少。我认为,学部委员在各学科的分布比例一方面要反映我国科学界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科的需要。由于名额所限,在投票选举时,不得不忍痛割爱。好在增选学部委员的工作将成为一种制度,相信真正具备学部委员水平的科技人才今后总是有机会当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