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真话与真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6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真话与真理
李庚辰
张雨生同志的文章《话说“真话”》(载1991年9月6日《人民日报》)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即:我们的同志在写文章、作演说、搞创作时,一定要顾及社会效果,“如果认为只要是心里想的,口里就要讲,而不管这些话符不符合实际,那就不妥了。”但张文对“真话”的解释,似又有不到之处。比如,他将
“真话”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就叫讲真话”;“一个是,说的符合实际,不夸大,不缩小,没有片面性,就叫讲真话。”
对于第一个“真话”,我举双手赞成,没有异议。谁也不会认为口是心非者吐的是真话;至于第二个“真话”,如果只是对“写文章、作演说、搞创作”的人的特殊要求犹有可谅,倘若当作普遍性的真话定义,那就值得研究了。因为,“说的符合实际,不夸大,不缩小”,这固然可谓“真话”,像电影《停战之后》的班县长,命令群众“只许说共军打美军,不许说美军打共军”,谁都知道其毫无“真话”可言;而“没有片面性”的“真话”标准,从理论上讲,恐怕不大合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践来看,也有点高不可攀。打个比方来说吧,我眼前有只茶杯,茶杯上冲我这一面有一个把儿。在我看来,说“茶杯上有一个把儿”是“符合实际”的;而坐在我对面的客人就看不到茶杯上的这个把儿,从他的角度讲,说“茶杯上没有把儿”才“符合实际”。在此情况下,我想,我说“茶杯上有个把儿”与客人说“茶杯上没有把儿”,都是说的“心口如一”的“真话”。而如果用“没有片面性”的话才叫真话的标准来衡量,那我们二人说的就都不能算作“真话”了,因为不幸我们所看到的“实际”都是
“片面”的,都违背了“没有片面性”的要求。看来,认为没有片面性的话才叫真话,那就把“真话”的圈子划得太小太小了,说“真话”也就很难了。因为,人们囿于各自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有点片面性是很难杜绝的。我们大抵只能做到尽量地全面一些,尽量地避免片面性,却不敢吹牛绝无片面性。谁能打保票说自己处处面面俱到、万无一失呢?依此标准,那么,为了说“没有片面性”的“真话”,人们就只有不说话了。
我想,张文之所以提出这么个高难度的“真话标准”,大概是将“真话”与“真理”混同了。不错,他虽然也讲到了“真话……不见得都是真理”,但又缺乏区别和具体分析。在我看来,“心口一致”的“真话”固然“不见得都是真理”,比如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但却是偏见和谬误;而如果说“实事求是的真话”也“不见得都是真理”,就令人费解了。何谓“实事求是”?“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即其规律性,“求”则是我们去探索它、掌握它。何谓“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事求是的真话”即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话,它具备了真理的一切根本属性,怎能说它“不见得都是真理”呢?我们一方面说真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凡真理必然是真话,而“实事求是的真话”就是真理。没有这样的明确区分,就可能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泥潭,就可能堕入相对主义,这难道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吗?不承认“实事求是的真话”即为真理与将一切“真话”均等同于真理同样是错误的。据此可知,张文界定的第二种“真话”,无异于要求人们“句句是真理”,这又岂能“符合实际”?我想,将“真话”与“真理”这两个不同概念相混同相模糊,正是其所以提出不恰当的“真话”标准的原因。
概言之,我们应当要求人们说“真话”,却难以要求人们说“没有片面性的话”。说“真话”的人哪怕说的不是真理,甚至是错话,但因为
“心口如一”,说出来,人们才能了解它,知道还有人有这么一种错误思想,才好开导他,帮助他,使之朝正确方面转化;哪怕说出的是“毒草”,冒出土也才好锄掉它当肥料。倡言真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胆略和我们事业的正义性质决定的。最怕的不是人们说真话,哪怕是有点
“片面性”的话,而是不说话,说假话、套话、滑头话、奉迎话、两面话,那对我们的事业是有害而无利的。当然,我们更为希望的是人们在说话之前多做一些调查研究,本着追求真理、对事实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尽量不带偏见地把话说得客观些、全面些、正确些,有益于人,有补于事,利党利国利民。而切忌不依据事实、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轻言是非;尤不可有意无意地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夸大缺点或困难,以至散布悲观甚至不满情绪,蛊惑人心,涣散斗志,干扰以至阻滞我们事业的前进。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可能“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