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德国东部生产剧降的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6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东部生产剧降的原因
裘元伦
1989年11月开放柏林墙,1990年7月建立两德货币联盟,同年10月两德完成正式统一。两年来,两德政治统一可以说已经完全实现,但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真正统一看来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仅就东部经济而言,困难比预料的大。其表现之一是,1990和1991两年生产剧降。
东部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萎缩了13%,1991年将再锐减20%。工业部门形势尤其严峻,在经历了接连两年的严重减产之后,到1991年秋,产量大约只及统一前的1/3。
东部生产剧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经济,特别是工业部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在一下子投入世界市场的全新形势下,大批企业经受不起如此沉重的打击。这里且不说它们的产品品种、质量和销售渠道等问题,仅就劳动生产率而言,1988年东德加工工业平均仅及西德的53%。西德马克一引进到东德,虽然一次性的东、西马克整个兑换率最终实际上是1.83∶1,非常接近联邦银行原来建议的2∶1,但对以后的东部产品来说,则是硬碰硬的1∶1,这几乎使东部许多企业立即失去了生路。这场针对东部的“货币改革”完全不同于1948年西部的货币改革。当时,西马克对外币值是低估,有利于产品出口和国内销售,这次则是东马克被高估,极大地抑制了出口、刺激了进口;而且,当时西部还对外汇实行统制管理直到50年代后半期,广泛地保护了本国产品;而东部今天存在巨大的进口压力。在这些背景下,随着两德货币联盟的建立和德国的正式统一,原东德企业产品不仅很快失去了西方市场和东方市场(即经互会市场),而且还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
原东德向西方的出口,包括向西德的供货,约占东德加工工业和建筑业国内外销售总额的5%。由于两德货币联盟的实施,价格最多的上涨了3倍。过去靠低价推销成功的产品,现在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工艺上都面临着困难的竞争,其结果是,1990年下半年出口猛减了40%,原东德工业来自西德的订单存量1991年年初比1990年7月少了60%。原东德向经互会国家的出口,约占东德上述国内外销售总额的10%。随着两德货币联盟的实现,接着经互会内部又废除了“转帐卢布”结算制度,改用硬通货支付,加上苏联、东欧国家自身发生重大变化,缺乏支付能力,其结果是东德的东方贸易大大下降,联邦政府提供的100亿马克出口担保,到去年年中只用掉一半。原东德加工工业和建筑业80%以上产值在国内销售。在取消对本地产品的保护以后,东部人对本地产品的需求一落千丈。建立两德货币联盟一年,西部向东部出口(商品、劳务)从180亿马克猛增到1300亿马克,其中有一大部分是通过原西德由西方进口的,其结果是驱逐了东部自己的大量产品。至今东部地区消费需求的1/4仍由西部来满足。
自然,东部最近两年生产剧降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例如,原先指望托管局通过私有化尽快对国营企业实行改造的意图未能如愿。到去年9月底,在8000家国营工业企业中,已经售出将近3800家,虽进度不算太慢,但成果不显著。托管局通过出售国营企业所得到的收入总共才138亿马克,这同托管局必须负责清偿的原企业的上千亿马克债务相去甚远(且不说其他巨额费用项目);通过出售企业得到就业保障的员工不过72万人,这同目前250万—300万人的失业和半失业大军相比也算不上是大数。另一方面,开办新企业的进程虽然在加快,一年半以来,新登记开办的企业已经接近50万家,但它们绝大多数是“夫妻店”,平均每家只有两人,不足以弥补由于老企业萎缩所造成的损失。上述两方面的进展不尽人意,最终都反映在投资不旺上,大约仅为所估计的需求额的3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