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咬住青山——白河县兴隆村5届党支部书记谈治山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09
第2版(经济)
专栏:希望之路

咬住青山
——白河县兴隆村5届党支部书记谈治山之道
本报记者 孟西安
记者来到秦巴贫困山区的白河县大双乡兴隆村,顿时被眼前秀丽的山色迷住了:远眺座座巍峨的山峦,黛绿红叶相映;近望层层金色的梯田,镶嵌着青色的石坎,围上了绿桑的纱巾……
这里的石坎梯田,正如安康行署专员杨吉荣形容的:从下往上看,一层层青色——保持水土的城墙;从上往下看,一片片金黄——旱涝保收的粮仓;站在田头往前看,一团团翠绿——桑园就是绿色的银行!
兴隆村是如何兴隆的呢?
“兴隆村坚持修地20年,如今人均年收入已由55元上升到650元,存款居全县第一,创造了贫困山区脱贫的路子,”县委书记党致远告诉记者,“这个村的经验主要是:5届党支部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人换目标不改变,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届比一届有新贡献。”
下面就是兴隆村5届党支部书记的谈话记录——
“猛攻千年石,细抠万年土,大修石坎‘三保田’!”——第1届党支书黎大明如是说。
记者同志,你问俺为啥修起“石坎田”?俺们村建在山上,本来并不兴隆,“山高坡陡土层薄,耕地挂在两面坡,家家穷得叮当响,兴隆村里光棍多”。1970年,村里有了4名党员,俺被推举当上了第一届党支部书记。那时间,兴耍嘴皮子,干的没有说的多,结果村里年年要吃国家2000多公斤返销粮。当时,俺们也学外村的经验,修了些坡地,可是“一年修,二年垮,三年成了平铺塌”。乡亲们埋怨先人为啥把咱生在山上。俺思量: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要吃饱肚子,还得靠山,山上石头多,大水冲来难移窝,何不把地修平,用石头修坎呢?有病死的,没有累死的,说干就干!全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白天搬石砌坎,夜里点灯平地,花了1万多个工,当年就修了石坎水平梯田50亩。第2年全村产粮18.3万公斤,不仅不吃国家返销粮,还向国家上交了1万公斤公购粮。接着,俺们又干了4个冬春,修起石坎“三保田”100多亩,到1974年,全村粮产量达到21.5万多公斤。看来,“小单方”也能治“大病”哩。“苦干修起石坎坎,巧干捧起金碗碗,依靠科学夺高产。”——第2届党支书阮大喜这样讲。
俺是1974年春上接手干党支部书记的。初上手,俺心想:黎大明书记带领大伙走的这条路是用汗水冲出来的,要坚持走下去。党支部带领群众挖山不止,同时实行连片治理,到1979年,全村共修起石坎田450亩。
地虽修了,可粮食单产却不高。俺想,只有苦干加巧干,才能夺高产。俺文化程度虽不高,可也算个山区“秀才”,我订了报,买了书。县上开“以会代培”技术学习班,俺基本场场不误。俺边学边干,“热蒸现卖”,推广套种技术,改点播为条播,实行土地深翻,合理密植,坚持除草治虫,选种积肥,结果小麦亩产量由50多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外村夸奖说:“理发师理的头发,也没兴隆村务的小麦平展”。到1976年,全村粮食产量达34.1万公斤,670号人,人均年占有粮食上了500公斤的台阶。正如乡亲们所说的:“石坎坎,金碗碗,科学种田上台台。”
“田间种粮,坎边栽桑,有吃有花,奔向小康!”——第3届党支书裴长林这样说。
俺总结了上两届书记的经验,决心在苦干加巧干上再作点文章。
上手那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阵。俺到省城开会,许多行人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原来看俺穿着草鞋!俺想,山里人不能满足填饱肚皮,要发展多种经营,想方设法领大伙抓挠些钱。
俺打听到植桑养蚕是换钱的好路子,就翻山越岭到石泉绕丰乡胜利村去取经,到安康蚕桑研究所去拜师。通过摸索发现,石坎梯田的坎边种植桑树,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可利用桑根护坎,实现桑粮互补。蚕沙可做肥料,桑枝可以烧,而且“中间种粮,坎边栽桑,庄稼上肥,桑树沾光”,真是一举几得啊!
1981年,全村栽桑6000株,长势不错,1982年,全村一下子栽桑2.5万株。俺还自学完了中专课程,通过考核,俺被聘为全县两个农民技师之一。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栽桑养蚕,平均每张蚕产茧40公斤以上。1990年,俺村人均养蚕收入125元,全村22户养蚕收入超千元,1991年全村人均养蚕收入156元,乡亲们高兴地说:“吃粮靠中间,花钱靠坎边。”
“家家要成富窝窝,集体不能成空壳壳;挖坑建林园,广栽摇钱树。”——第4届党支书何深林发感慨。
裴长林调松树乡任副乡长以后,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落到俺的肩上。俺想,前几届支部书记一届比一届干的攒劲。路是走不完的。
下一步路怎么走?现在家庭收入多了,可集体还是空的。我们党支部决定:用劳动积累工的形式在荒山荒坡修地,建设村办林果园,发展集体经济。1988年冬,党员和干部带头在荒山野坡上摆开了战场。“干粮树上挂,锅头地头架,两头不见天,中午不回家”,苦干了一冬,修地93亩,挖坑植树建园216亩,当年林场就见“回头钱”6000多元,短短不到4年,集体固定资产已有4.8万元,全村13个生产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
“山区要走山路,治山没有尽头,俺们要像老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治山不停。”——第5届党支书何毓发这样表示。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俺思量,这些年村子变化这么大,最重要的是有一批一心为公的好党员和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高棋。俺算了笔帐:从黎大明到现在,全村共投工20多万个,修造水平石坎梯田1010亩,累计栽桑48000株,5000亩宜林荒山已造林4800亩,粮食总产由70年代的13.9万公斤上升到35万多公斤,人均过了千斤。从阮大喜开始,俺村18年坚持抓计划生育,光人口就少生了144人。
俺这届书记怎么干?山高有顶,路无止境,还是走山路,唱山歌,治山不能停。俺村虽然开始兴隆了,但真正富起来,还差码子哩!村子流传一句话:“天旱三日地冒烟,月亮能把苗晒干,驴要打滚没场地,人到兴隆鞋磨穿”。对,俺这一届就为村子修路拉电,解决吃水难!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日子甜,先引幸福泉。”去年夏季,全村动员300多个强壮劳力,苦干25天,移了2.7万方的石头,在外村的配合下,终于修通了长2.3公里的山区公路。俺们这偏僻的山村,日子越过越红火,充满了希望!说千道万,还是这句话: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青山不放松,治山再治山,兴隆更兴隆!
(本文照片由葛新德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