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在“黄河母亲”身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6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黄河母亲”身边
赵立晋
秋去冬来。
我这位京兰线上的列车长,终于登上了五泉山。6年来,我曾200多次踏上过大西北的土地,但从未见到过兰州的白天。这次陪同两位《北京铁道报》社的记者采访京兰线,才有机会在兰州呆一天。
从五泉山顶放眼望去,黄河犹如一条淡灰色的缎带,横穿兰州市区。纵横交错的马路上,来往穿梭着大小车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好不气派。我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两位都姓周的记者说:“如果我是诗人,我会把最美的诗篇献给开发建设大西北的人们。”
小周记者笑着说道:“你们京兰线上的乘务员们,也应受到赞美,你们是建设大西北的运输兵。”
我摇头说道:“比起大西北的开拓者来,我们太渺小了。”
走下五泉山,我们三人来到黄河边。这里河水清澈纯净,缓缓东流。这时老周记者问我:“‘黄河之母’雕像在什么地方?”
我回答说:“不知道。”
我们来到一群胸前戴着“兰州电力学院”徽章的学生们面前:“请问‘黄河之母’在哪儿?”
一位胖乎乎的女学生先打量着我们,然后笑着对我们说:“我们也是找妈妈来的。”
“找妈妈?”我不解地重复着。
“咯咯……”学生们发出了一阵嘻笑。
一位男学生反问我:“‘黄河之母’不就是妈妈吗?”
我恍然大悟。我们随着学生沿黄河边寻找着“妈妈”。一路上边走边谈。这群学生分别来自西北五省,到兰州上学还不到半年。当他们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我又是北京开往兰州43/44次特快列车的列车长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露出了钦羡的目光。一位像是领队的男学生对我说:“列车长,我们坐您的车,欢迎吗?”
“当然欢迎喽。”我说。
他淡淡地一笑,说道:“我们最向往的就是能够去一趟北京,去看看天安门,万里长城。可是没那个福气呀。”
老周记者说:“你们这么年轻,机会多的是,说不定你们将来毕业了,还能出国。”
学生们都摇摇头。那位胖乎乎的女学生抢先说:“出国可不去!我们毕业了都回自己的家乡。”
周记者像逗小孩一样笑着对学生们说:“都离不开妈妈,是吗?”
“不,因为我们的家乡很多地方还没有电,我们决不离开西北。”女学生平静地说。
我们怔住了。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一时间,学生们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那样可爱;我同时发现,两位记者的眼圈也红了。这纯朴的言语把我带进了感情的长河之中,无法靠岸……
我们终于找到了“黄河母亲”。我抬头望去,“妈妈”用一双慈祥的目光,微笑着远望黄河水。她的身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孩子。望着雕像,我在想,黄河是“妈妈”,而我们不正是她身边的孩子吗?千百年来,“妈妈”用她的乳汁养育了无数的炎黄子孙,包括我,也包括这群纯朴可爱的学生们。正是这样,这群学生星期天不去那繁华的闹市区,用他们的话讲,是来找“妈妈”。多么美好的心灵啊。学生们在“妈妈”的身边尽情地享受着母亲的爱抚。我的身边重又响起他们刚才那感人肺腑而又朴实无华的话语。是的,我们的国家还不富,大西北更穷,可这些学生却立志要建设自己的家园,多么可贵的精神和高尚情操。由此,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叫“儿不嫌家贫”。他们本来是不恋自己的小家的,但为了建设好自己尚属贫穷的家乡,他们情愿扎根在这里,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我想,他们如此执著地寻找“母亲”,是为了汲取一种伟大的力量。我也是,我是无意中见到“母亲”的,但那是久已向往的精神之母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