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婚姻法把三个媳妇送进门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2-08
第3版()
专栏:

婚姻法把三个媳妇送进门来了
舒慧
过去,在部分农村中,曾流行着所谓“贫雇农翻了身,老婆离了婚”的说法。这样说法对不对呢?请看江西省乐平县三区后阳乡张三妹家庭的故事。
张三妹有五个儿子,三个媳妇,两个女儿,两个孙子,一个婆婆,加上她夫妻俩一共十五口人。老大长财、老三长贵,都在矿山做工。老二长源是桥梁工人。老四长火、老五长谐和小女爱云、三媳老妹在小学读书。大女圆芝已出嫁,是个青年团员。长火、长谐都是少年儿童队员。张三妹的丈夫胡景淮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婆婆七十多岁,孙子才几个月。
张三妹十八岁过门后,一连生了七个男孩,三个女孩。那时候,一家十几口人,只靠胡景淮一个人养活。种了地主三亩五分田,一年要交七担租。种的四亩众田(公众的田),每年要交二担多谷。年年都是放下镰刀没有米。孩子个个面黄肌瘦,身上没有一根好纱。过年过节,有钱的人家杀鸡买肉,做糖做果,张三妹家却是冷冷清清。大人没吃的不要紧,孩子没吃的就闹。张三妹常用萝卜哄孩子:
“乖孩子,不要出去,在屋里烧萝卜吃。”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就在这苦日子里熬煎死了。
苦日子没完没了。那年长财十九岁,刚刚能做些事情,国民党反动派就来抓他当壮丁。那时胡景淮推车在外,家里只有张三妹当家。要是儿子被拉走,一家人就会饿死。但又没有钱顶壮丁。想把众田里自己的那份卖掉,又有人劝说:“田是养命根,孩子长大一个就要抽一个,不如卖一个孩子,留住田。”张三妹翻来覆去几晚没有睡。卖孩子吧,身上的肉,难割难舍;不卖吧,壮丁钱从何处出?心一横,决定把最小的儿子卖掉。买主看了人,见孩子长得伶俐,愿意买。三岁的长谐却懂得事,死活不去,抱住娘的腿,哭叫着:“姆妈,不要卖我。”孩子哭痛了娘的心,娘也舍不得孩子。
最后还是卖了田,又拿房契押了两千斤谷,顶了壮丁。从此以后,张三妹家年年不离债,生活比以前更苦了。胡景淮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儿子气得老捶胸,口口声声要自杀。张三妹是眼泪往肚里流,苦在心里。胡景淮一发脾气,张三妹就说:“罢了,吃都没有吃,还吵什么?”又劝儿子:“不是我们一家苦,大家都一样,总有苦出头的日子。”
张三妹还有放不下的心事:儿子个个都大了,还没有一个有老婆的。想起儿子的亲事,张三妹心里就像有块病:“快三十的人了,人家同年的人,孩子都生了几个,自己的孩子还是光棍。”老人家盼媳妇的心切,天天希望人来说媒。可是,别人都嫌她家底子薄,人多,不愿意把女儿给她。姑妈帮长财找了一个,但要四套衣服,两钱金子,八百麻子。没说成。以后又有人给长源作媒,这次要的彩礼更多,还要哔叽、纺绸,全部家当卖光都买不起那些东西。又没有说成。张三妹一直苦苦地盼着媳妇进门,但儿子一直是单身。
解放了,长财、长源、长贵都参加了工作。土地改革时,她家分到九亩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虽然日子过好了,儿子还是没有娶上媳妇。
一九五○年颁布了婚姻法,不久,后阳乡就宣传开了。张三妹听说结婚不兴买卖,不要钱,心里着实高兴。她想:“要是真能这样,就不愁没有媳妇了。”禁止童养媳这一条,她也特别拥护,见人就宣传:“男孩、女孩要一样看待,千万不要把闺女抱出去当童养媳。”原来她的大女儿圆芝过去当童养媳受了很多折磨。圆芝十一岁的时候,家里没吃的,被送到徐家做童养媳。碰巧那年徐家的儿子得了病,就说是因为她的“八字”不好,把她送回了娘家。第二年又给开药铺的樟树佬做童养媳。不久樟树佬另一个儿子被拉去当壮丁,也说是她的命不好,又送回娘家。第三次给下湖头李家,更遭罪。十四岁的人,下田、车水,样样都要做,还挨打受骂。身上被拧得青一块、紫一块,饭也吃不饱。在李家过了两年,李家死了一条牛,瘟死几只猪,又怪在她的命上,送回娘家。这时圆芝已十七岁了,以后她自己找了一个爱人,夫妻感情很好。现在圆芝在乐平县卫生院学习新法接生,是青年团员。
果真,婚姻法给张三妹家带来了幸福——一九五一年一年就娶进了三个媳妇。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张三妹逢人就说:“毛主席帮我孩子娶了媳妇。”胡景淮提起这件事先裂开嘴笑。儿子更不消说,结婚后生产越发起劲了。因为生产、工作积极,长财去年被提拔为干部。
这三个媳妇都是自愿来的,没有化一个钱。大的叫邹秋香,二十岁。她和长财是这样认识的:长财有个姑妈住在乐平镇,他星期天回家从乐平镇经过,总要到姑妈家坐一坐。他的姑妈又是邹秋香的舅母,邹秋香也常来这里玩。两个人常碰在一起,慢慢地就熟了。姑妈见他们很好,便来作“介绍”人。结婚时,两人商量,为了节省,不坐轿也不坐车,走去。那天正碰上下雨,只临时买了双胶鞋。
长源的媳妇叫程莲清,二十二岁,过去是乐平镇街妇女代表会的干部。他们恋爱时间比老大更早更长。九个月中,莲清给长源做过两双鞋;长源也给她买过两套衣服。
三媳妇老妹是个放牛的女孩子,没爹没妈,跟着伯父过日子。长贵小时和她在一块放过牛。有一天,老妹的伯父对张三妹讲,要把侄女许配长贵。张三妹不敢答应,说:“现在儿女的亲事要儿女自己作主。”星期天长贵回来,娘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就到老妹那里去。两人见了面,说了话,心里都愿意,就是不好意思说出来。临走时,长贵才这样对她说:“我家人多,你愿意,三天之内就到我家去。”第二天,老妹真的来了。家里人见了自然高兴,见她没有衣服,给她做了几件衣服,就住下了。因为老妹只有十七岁,不到结婚年龄,还没有结婚。
媳妇前年进门,去年就添了两个孙子。张三妹喜得合不拢嘴。看看媳妇,望望孙子,自己一个人都会笑。她常常这样说:“不是毛主席出了婚姻法,我家那能两年就加五口人。”
现在张三妹家庭是一个妯娌众多的大家庭了,可是全家非常和睦。张三妹是一家的组长,一星期领导全家开一次检讨会,有意见在会上解决。做什么事,买什么东西也是民主决定。张三妹的民主作风,得到全家人的拥护。
有一次,老妹睡在床上不吃饭,婆婆以为她有病,问她那里不舒服。原来是她见爱云上了学,没让她也去,有了意见。这意见提出后,马上得到张三妹的同意。两个嫂嫂也说:“你去上学,家里的事情我们来做。”最后老妹笑了。有些不正确的意见,张三妹也很耐心地解释。譬如为了摘棉花的事,爱云和秋香顶了几句:爱云说嫂嫂不下地;秋香说她不是在家闲着,虽然这样说,以后还是下地了。开家庭会时,爱云又把这意见提出来。张三妹在一旁听着,等大家说完了,最后说:“姑嫂要互相帮助,秋香肚子大了,下地实在不方便。我看就让她在家做饭吧!”其他的人也说,身子大了应当照顾。爱云想了想,觉得大家的话很对,嫂嫂那样大的身子,一摘棉花就累得气喘,自己一点不体贴她,还提意见;再说,嫂嫂在家也干很多活,不是回家就有饭吃吗?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嫂嫂,自己做了检讨。
民主生活促进了家庭和睦。妯娌、姑嫂就像亲姐妹。爱云、老妹上学,想做件制服,秋香赶紧把自己的两件制服拿出来:“给你们穿吧,我穿着不好喂奶。”做起鞋来,一个搓绳,一个纳底;下地也是同去同回;吃饭时更亲昵;有点好菜,你让给我吃,我挟给你吃。
婆媳比母女还亲。香秋、莲清生孩子,又是鸡、又是桂圆、又是红糖,光鸡蛋每个人都吃了四、五十个。媳妇开会去了,没回来吃饭,婆婆就把饭放在锅里,免得冷了。媳妇对婆婆也很尊敬。去年张三妹病了四个多月,媳妇们经常在身边喂茶喂汤,倒屎倒尿。晚上也陪着婆婆。病厉害时,这个抹眼泪,那个叫“姆妈”,张三妹知道媳妇的心事,安慰她们说:“不要难过,我会好的。”
有时婆媳还开开玩笑。张三妹对老妹说:“老妹,你回去吧,现在不准带童养媳,你在我家,人家会说我违犯婚姻法。”“不,我不回去,我是自愿来的。……”婆婆见媳妇信以为真,笑了。老妹也不好意思地吃吃笑起来。
儿子回来以后,更热闹。夫妻见面又说又笑。那边长贵和老妹,一个烧火,一个做饭。长贵鼓励老妹努力学习,还说买支钢笔送她。这边长财和秋香抱着孩子,看了又看,吻了又吻。老娘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张三妹深深体会到婚姻法的好处。爱云十七岁了,张三妹拿定主意让她自己找对象,鼓励女儿参加打花棍、唱歌等社会活动。为了使女儿有更多的机会和青年小伙子接触,她还准备让爱云参加农村剧团。
去年田里的收成很好,三个儿子一个月的工资合起来又有百来万,全家都做了新衣服,还弹了两床十二斤重的大棉被。小牛换成了大的,犁耙、农具样样都齐全。三十来年没有请过师傅,去年也请了师傅(木匠、篾匠),添置了谷箩、晒垫、米筛,修理了车子。张三妹、胡景淮越过越年轻,晚上和儿子、女儿、媳妇在一块学习。胡景淮教孩子们打算盘,教大家唱歌;孩子教妈妈写字、读书。有时全家人来个大合唱,张三妹唱得调子虽然不准,歌词可是都记得。孩子们知道这一点,唱忘了,就朝着她问:“姆妈、下一句是什么?”“……再不是愁眉苦脸的人。”大家又接着唱下去。
张三妹的家庭,谁看了都羡慕。去年十二月下旬,在乐平县“贯彻婚姻法模范大会”上,张三妹的家庭被选为全县一等模范家庭。人们都说:她家翻身算翻彻底了。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