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跨越——深圳经济走向国际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历史性的跨越
——深圳经济走向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王楚
整整11年的艰辛,肩负历史重任的深圳特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中,以它特有的活力和生机,进行着历史跨越……
深圳成就举世瞩目。截至去年底,11年来,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递增45.4%,达到174.46亿元;国民收入每年平均递增44%,达到127.57亿元;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65.5%,达到255.2亿元;出口贸易额每年平均递增63.7%,达到34.46亿美元。
一、深圳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把世界引向深圳
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开放经济。因而,深圳特区经济要推向世界经济市场,首先应把世界经济引进深圳,即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学会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对手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但是,把目光投向世界经济大舞台的深圳人,并没有相信“拿资本家提供的工具就一定是干资本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逻辑,顶住了来自东西南北的冲击、压力,开始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香港国际信息中心优势,深圳大胆把境外资金、技术、设备引进特区。随着巨额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深圳宏伟的外向型经济计划付诸实施。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大大增强了深圳对外的吸引力。
二、走自己的路,不断调整走向国际舞台战略
深圳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急骤变化,不断调整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战略,闯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路子,形成了从来料加工逐步转向合资、合作方式,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以来料加工为主,逐步转变为自行设计、自行生产为主;二是从转手贸易逐步转变为“外接单、内生产”和发展“两头在外”,形成了内地—深圳—外商合作的“三点一线”,进料—加工—增值—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三是从以收购内地产品出口为主逐步转变为自办实业、实行工农技贸相结合,以自产产品出口为主;四是从倚重港澳贸易逐步增加直接国际贸易。
深圳工业产品出口总值由办特区前的零发展到1991年的15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8%。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出口创汇大户逐步增加,1991年,自产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68.3%。产品远销五大洲的46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和海外建立了80多个贸易网点和生产企业。
三、建立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的机制把深圳经济推向国际经济舞台
为把深圳经济推向国际经济大舞台,1986年,深圳市政府明确提出建立“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经济运行机制。什么叫“按国际规则打篮球”呢?就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大家遵守共同的秩序、规则(法律规则)、共有的规范、习惯和作法。同时,在深圳创造、提供一个适合外国资本自主运动的经济机制,让进入深圳的外国资本并不感到“陌生”。在深圳这个经济舞台上,内地来深圳投资经营企业、本市企业也要在“国际惯例”下,得到培训、提高后,到国际经济舞台上显身手。
深圳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围绕建立起按国际惯例进行投资经营机制的过程。的确,把世界经济引进深圳,把境外资本引进特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传统体制的冲击。深圳体制改革的许多内容,都是与外资正常活动分不开的。例如企业用工制度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与“三资”企业要求用工自主相一致。基建方面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投标;企业所有制方面,大胆探索,实行股份制,推行企业兼并和产权转让;土地使用方面,率先实行有偿使用招标、投标、拍卖,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流通体制、信贷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全面开放的生活资料市场,逐步开放的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企业,都能进入市场,按同一规则,公平竞争,自我发展,优胜劣汰;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一切,都能在市场条件下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和实现。
经过11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以跨越历史的步伐,使特区的经济运行已经和世界经济建立起密切联系。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开放最早、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已在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10年,深圳仍将发扬“敢闯”精神,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创造“深圳速度”基础上,再创“深圳效益”。
深圳将以崭新面貌展现于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