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不是特区的“特区”——安徽阜阳地区试办工业小区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8
第2版(经济)
专栏:来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报告

不是特区的“特区”
——安徽阜阳地区试办工业小区素描
本报记者 夏珺
毫州市玉米种植面积近年来保持在40万亩以上,而且逐年递增。但这一优势以前并未得到发挥。西关村瞄准这一优势,投资上百万元,办起了年加工3000吨玉米的玉米淀粉厂。接着,利用玉米淀粉办起了草酸厂和精制粉丝厂,利用淀粉厂的副料又办起了饲料厂和养猪场。仅几年时间,一个以玉米深度加工为主的崭新的村级工业小区形成了。
像这样的村级、乡级、县级工业小区,在安徽省阜阳地区有15个。这15个工业小区是1987年以来,作为农村改革试验项目创办起来的。据统计,已有296家乡镇工业企业进入小区,已建成投产的213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100多万元,1991年实现产值7560万元,实现利税831万元。
阜阳地区远离大中城市,是传统农业区,交通、能源、人才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乡镇企业起步较晚,而且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布局很不合理,本来就很紧张的能源、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却大量浪费,一大批低效益、设备简陋的乡镇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为了解决传统农区发展乡镇企业遇到的这些新问题,1987年起,阜阳地区开始了建设工业小区和经济开发小区的试验,并把它作为引导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所谓工业小区,就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发挥政府的组织功能,克服过于分散的弊端,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在交通、能源、资源等条件较好的城郊或集镇周围,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并在小区内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探索。
阜阳人称这些小区为“不是特区的‘特区’”。因为小区享受土地征用、工商登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四个允许”:允许从小区农民企业家中招干,允许试行小区户籍制度,允许设立小区治安派出所,允许成立为小区服务的民间金融组织。
优惠政策调动了小区的积极性。据统计,4年多来,15个小区共自筹资金1440万元,修建路面60多万公里,架设供电线路80多公里,小区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四通一平”。
发挥本地优势是小区建设的一大特点。华佗故乡毫州市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中药材年成交额在3亿元以上,设有2.8万平方米、3500多个摊位的药材专业市场,另外还有4条“药材街”,全市有1万多人从事药材加工、运输。毫州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致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围绕药材开发办项目,形成了毫州市中药材贸工开发小区,以商促工,以工带商,共同发展。在发挥优势的同时,阜阳地区注重外引内联,通过创办小区招揽四方客商,吸引八方资金。如蒙城县双涧工业小区就出现了与台商联营的织布厂、与上海协作的肠衣厂、与浙江外贸部门合作的外向型工具厂等。
阜阳试办工业小区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
——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太和县立足于盛产薄荷的资源优势,在县郊试办经济开发小区,投资618万元,创办了一个年产值5700万元的薄荷脑厂,变过去的只能出售薄荷原油为就地深加工、系列开发,实现多次增值,该厂成为太和县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仅两年时间,已有23家企业进入这个小区,其中建成投产1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
——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界首市光武镇开发小区,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加快了集镇建设。这个小区主要依靠工商企业自筹资金修建环镇路6公里,建成水塔一座,新建一条商业街,还上了自动电话工程。集镇建设促进了光武小百货专业市场的繁荣,经营品种达1.5万个,年成交额超亿元。
——带动了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加工蔬菜脱水为主的临泉县达裕工业小区,拥有3个加工能力为5000吨的蔬菜加工厂。这3个工厂带动周围农村办起34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厂,旺季里有上万人从事蔬菜的初加工。他们还与上海、天津、大连等口岸建立了稳定的出口渠道,年出口创汇额在安徽全省乡镇企业中名列榜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