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开放给墨西哥带来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17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开放给墨西哥带来希望
杨茂春
近年来,墨西哥经济持续增长。1991年经济增长率达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6年来的最低点。各项经济指数表明,墨西哥经济已走出了危机的谷底,转入持续增长的轨道。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各生产部类发展协调。1982年墨西哥爆发债务危机,经济急剧恶化,1983—1988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下降到0.1%。1989年以来,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稳步回升,1991年达到5%,基本恢复到危机前较好年景的水平。经济回升,就业状况不断改善。随着出口和外资增加,投资迅速扩大,3年来投资增长速度为经济增长率的3倍。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对外部经济波动的“防震能力”也随之增强。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墨西哥经济依然保持了发展势头。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非石油产品,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迅速发展,继1987年和1988年连续增长27%之后,1991年仍增长14%。出口产业正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推动其它部类协调发展。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财政赤字下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1987年高达150%。为控制通膨,政府与社会各阶层对话,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紧缩财政、冻结工资、严格控制基本产品物价。经几年努力,通货膨胀已得到控制,1990年以来,通膨率连续两年保持在20%的范围内。外债缓解,国际收支状况改善。80年代,墨西哥曾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1988年萨利纳斯执政后,制订了“以发展促还债”的方针,和债权国进行谈判,重新安排外债。1990年,累积外债减少200亿美元,每年支付的利息减少40亿美元。后来又由于债务资本化、长期化及企业私有化的债务转移,外债问题进一步缓解,负债率由1988年的58%下降到目前的23%。由于外债缓解,外逃资金回流,外国投资增加,国际储备由1990年的84.15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67.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本国货币地位得以加强,比索对美元的贬值趋势下降。
导致墨西哥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政府执行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主要方面有:
经济转轨,改革经济结构。政府吸取危机教训,实行经济转轨,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从减少国家干预、加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等方面着手,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和外贸体制改革。减少对国营企业的补贴,对非战略性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实施银行资本多样化,出售危机时期实行国有化的银行股份。减少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放资本市场。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出口产业。以汇率为杠杆,理顺国内市场价格,推动国内市场国际化。
大力吸引外资。80年代以来,政府两次修改外国投资法,扩大外资的经营范围,取消外资股份不得超过企业总股份49%的限制;简化投资手续,保障工业产权。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资企业。3年来,外资增长迅速,新增加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30亿美元。
加速对外经济开放进程。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墨西哥调整对外经济关系格局,以发展同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为主体框架,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便充分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以北美为依托,推行对外经济关系多样化,加强同环太平洋经济圈、欧洲市场及拉美地区的经济联系,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经济力量来推动本国经济的起飞,同时又要尽力避免在经济上陷入附庸地位。
墨西哥经济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悬殊严重、外债仍是经济发展的隐患,开放市场后外贸赤字扩大,参加北美经济一体化可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带来的消极作用尚难逆料。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墨西哥经济已告别了“失去的80年代”,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