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6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变化
滕维藻
国际直接投资是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它的动向和变化经常为人们瞩目。直接投资是促进生产和就业的重要渠道,各种类型国家都在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收外国投资,并使外资注入的部门和形式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投资又和促进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收支等息息相关,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的内部化和全球战略,更使现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调节类型发生重要变化。
国际直接投资的全球趋势 在70年代世界经济滞胀时,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趋缓。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都估计以后对外直接投资不可能再继续大量增长。但事实发展却出人意料,全世界直接投资年流量从1985年的533亿美元,猛增到1989年的1961亿美元以上。根据1991年联合国发表的数字,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1989年已达150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1985至1989年)达到了21%,其中1986、1988两年高达30%以上。这样快的增长速度,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与此相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3693亿美元,竟经过了33年之久。
三足鼎立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即在短短10年中,由以美国和欧共体为主的两极格局,变为以欧共体、美国和日本三足鼎立的三极体制。
全球直接投资越来越集中在上述三极,它们共占总额的80%左右,这种集中程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只占50%左右)。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日本在8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80年代后半期平均年流出量增幅达48%,1986年更高达83%,大大超过美国。作为资本输入国,美国成为欧、日对外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年流量虽然超过美国,但其累计总额仍远低于美国及欧共体。日本接受外来直接投资的数额和比重更少。90年代初,欧共体在三足鼎立中作为对外投资者的地位显著提高。英国素来是仅次于美国的投资大国,在日本崛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相当高的年流出量,与法、德一起成为超过美、日的对外直接投资地区。
1992年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前景,不仅刺激了美、加、日等国对其直接投资的显著增加,也使欧共体内部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年增幅在15%以上,而共同体内部贸易增长速度仅为9%,逐步形成一个单独的、一体化的对外直接投资区。欧共体内跨国公司为了适应投资格局的变化,不仅加速区域内的兼并和收购,而且实行“全球化”策略,力求打入美、日两方的内部市场进行投资。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在与发达国家双向相互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在整个80年代虽然绝对数几乎加倍,但所占全世界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却从80年代初的25%降至80年代后半期的19%。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大国。其中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在80年代由49%降至38%,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则有显著的增加,由占37%增至48%。整个80年代始终占据流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75%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新加坡
(12%)、巴西(12%)、墨西哥(11%)、中国(10%)、马来西亚
(6%)、埃及(6%)、阿根廷(4%)、泰国(3%)、哥伦比亚(3%)等。
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净资产转移,在80年代由负数转为不大的正数,但如考虑到间接投资和商业银行贷款等资金负转移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金流动中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