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忌讳趣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6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忌讳趣谈
忌讳,是针对古代天子的名字而言的,不但笔下不能写,口中也不能说。如果冒犯了,轻者挨打,重者杀头。
秦王赢政的父亲名赢楚,就把楚国改成了“荆国”;汉武帝刘彻与蒯彻同名,蒯彻就改名“蒯通”;孔丘的后裔孔莽与新王朝王莽同名,就改名“孔均”;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刘裕,《宋书》介绍他时,不说刘裕,而说:“名曰刘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一“世”字,王世充也因而改成了“王充”。北魏太武帝名拓跋焘,为避焘音而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五代唐庄宗李存勖之祖父名李国昌,为避昌字将昌宁县改为乡宁县。
为了忌讳,不仅改名、改姓,衙门、地名、经典书籍,就连动物也得改名。唐朝要设民部,因与太宗李世民的“民”字一样,只好把“民部”改为“户部”。汉文帝刘恒,因名恒,就将“恒山”改为“常山”。汉高祖刘邦,因名邦,《论语》上的“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成了“何必去父母之国”。
由于忌讳泛滥,田登当州长时,也不准人民冒犯他的名字,冒犯的就受到鞭打。于是人们都把“灯”称“火”。上元节(即元宵节)时,官员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成语的来源。
(1992年第1期《老同志之友》沈秉衡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