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走向现代的西藏文化——访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强巴平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7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向现代的西藏文化
——访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强巴平措
战吉
如果没看见那棱角分明的方脸,魁伟健壮的身躯,只听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怎么也不会相信他是高原雪山的儿子。怀着对西藏文化的兴趣和向往,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趁午休时间,我采访了他——西藏文化厅厅长强巴平措。
他很健谈。像一切热爱、眷恋家乡的人一样,刚一落座,他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悠久的西藏文化。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到神秘的古格王朝,从著名的布达拉宫到烈山吐墓古墓群。那神情,就像在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
到底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三转两弯,他就把话题扯到了自己的职责上。“我们文化厅也管文物。西藏的文物大多数在寺庙里。和平解放西藏,使寺庙免遭战火;平叛时,周总理亲自指示不准向布达拉宫放一枪,文革中,他又下令不准红卫兵进去‘破四旧’。不错,文革期间有的寺庙被毁了,有些人就借此攻击党和政府毁灭藏文化。其实那是极左路线造成的浩劫,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内地不是也有不少珍贵文物被毁了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花了五六千万元修建寺庙,现在又投入4000万元维修布达拉宫。历史上西藏寺庙曾经多达2700座,有多少座毁于天灾人祸,又有哪个政府下这么大的力量修复它们!”这位壮实的中年汉子动了感情,一双藏在秀郎眼镜后面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了。
“党和中央政府历来重视保护藏文化。1986年,中央文件又重申了党的一贯方针——十分尊重,科学地继承和发扬藏民族优秀文化。”也许是怕我记不清楚,他又一词一顿地重复了两遍,接着又谈起了西藏的文化教育。他告诉我:西藏是个天然博物馆,数不清的典籍中记载着因明、哲学、天文、历算知识,但另一方面,却又是文化的贫穷。以前没有一所世俗学校,只是寺庙里有僧官学校,平民百姓与科学文化知识绝缘;也没有藏文化的研究机构和专著,要了解民族风情,只能到外国和古代的书里去找。解放后,办起了拉萨第一小学、西藏中学,陕西咸阳还办了西藏公学(60年代改为西藏民族学院)。现在自治区已经有了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藏医学院等现代化的大学,也有了西藏社科院。这些教育、研究机构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保护和研究藏文化起到了基石作用。
说到这些,这位拉萨第一小学和北京舞蹈学校的毕业生舒展了浓眉,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保护藏文化,不仅是保存,更重要的是发展。”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藏族人号称“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但是以前却没有一个艺术学校,没有像样的艺术团体。不少民间艺术,如“折嘎”(类似单口相声)沦为沿街乞讨的手段;也没有印刷厂和图书馆,唱词只能靠代代口头相传。现在全区有包括话剧、藏戏、歌舞、曲艺等艺术品种的10个专业艺术团体,建立了7个群众艺术馆和40来个文化馆站,还成立了西藏艺术研究所。自从解放昌都建立了第一个新华书店后,至今75个县中已有66个有了县书店。1990年,出版机构已达89个,出版图书392种;图书馆已达18个,藏书54万册。
是的,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是从这些普通而又特殊的数字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一片深情,不是已经听到了西藏文化前进的咚咚脚步吗?
以前西藏也有几部汽车,那是奴隶们从印度背来零件,组装起来专门给达赖坐的;也有摩托车,那是印度商人骑的;偶尔也有电影,那是外国人和达官贵族看的。现在普通老百姓坐上了汽车,年轻人骑上了摩托,500多个放映队深入农村、牧区,免费放电影,全区每人每年平均看电影17次。为了发展西藏的电影事业,中央一年要花六七百万元,仅在7个县三四万人的阿里地区,1990年就投入了30万元。
“近十几年是西藏文化发展很快的几个历史时期之一。公正地说,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汉族人民的支援,就没有西藏文化的今天。”说着,他兴犹未尽地看了看手表。
我起身告辞。从他那双厚大的手、那有力的一握中,我深深感到了藏族同胞建设现代化西藏文化的信心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