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坐在台上看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7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坐在台上看戏
徐城北
京剧界的奇怪事情真多,比如看戏的人居然就有坐到了台上的。您不信?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老先生,曾在其《七十年见闻录》一书中讲谭鑫培当年到上海演出时,著名谭派票友罗亮生等买票站在台上听《乌盆计》,并且讲站在台上看名演员演戏,可以看清人家脖子后面肌肉动的情况——这是票友平日花钱也学不来的。
最近,著名花脸袁世海先生更回忆说,不仅昔日戏台上可以站人看戏,还能坐人看戏。1937年他和李少春首次在天津同台,唱到第三天《水帘洞》带《闹地府》时,上场门边儿上竟然摆出三把椅子。等《水帘洞》即将开锣,由上场门先上来三位老者,台下一片掌声。三位老人也朝台下拱拱手,安然在椅子上坐下,随后才是演员次第登场。坐者谁耶?头两位台下都熟识,一是六十多岁的尚和玉,一是七十开外的李吉瑞,陪同二位的也是天津人,少春的父亲李桂春——“小达子”是也。三位在台上一坐,那份儿从容、安泰!见老三位一登台,台下气氛立时空前热烈——许多观众指着尚、李窃窃私语,因为天津戏迷向来最尊重这二位。在演戏过程中,几乎都是老三位带头叫好喝彩,台下便立刻跟上。这场戏上座儿九成,次日就卖了“满堂”,到最后一天,连走道里都加了凳子……
这件轶闻说明了“小达子”的爱子心切,但一深究,也发现它牵涉到京剧审美的特性。试问老观众看传统戏时,究竟注重什么?回答很现成: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嘛。但也不绝对,因为“演员的表演”是可以扩大的。第一,可以扩大到乐队。30年代以前的乐队在舞台深处,位置贴近天幕,这样摆可以使观众看着“方便”;名琴师往往要半路儿才上场,观众不但不以为怪,反而报以掌声。第二,可以扩大到“把场”。够“把场”资格的都是名演员,像当年余叔岩为李少春把场,出场照样儿得好儿,自己照样儿得仔细装扮,当然不是戏装。尚小云为“荣春社”把场,有时观众的热情把自己“烧热”了,于是索性站进乐队为《霸王别姬》的“剑舞”击鼓,或者在《四郎探母》中串演萧太后……或许还可以有第三——就是指这些坐在台上看戏的名流,观众在看戏的同时,是否也在津津有味地品评他们?他们此际坐在台上看戏,恰巧具有演员和观众的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观众,但不同于普通观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或流派立场,有自己表现欣赏或反对的表现方式。换言之,他们看戏本身就是带着“戏”的,从这一点讲,他们看戏同时又是“演员”,观众看他们“看戏”,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戏”。
放眼当今的现实生活,很少有单纯在台上演戏而不看戏的人,也很少有单纯在台下看戏而不上台的人。绝大多数的人,都和尚和玉、李吉瑞两位相似——既看别人演戏,也“演戏”给别人看。如果您是位父亲(或者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您的一举一动可都是在“台上表演”的啊。如果您还年轻——正在求学时期,您总有低班同学的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今人上台看戏已经没有昔日“名角坐到台上”之前的那种选择自由——昔日如果不够尚和玉、李吉瑞的身价,“小达子”就不会请;没有那个身价,即使有人请了,您也未必就敢上台去坐。如今,这种“坐在台上一边看戏又一边演戏”的阵势,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脱不掉也摆不开,只有老老实实承认这个现实。承认了还不算,还要有下一步的行动——既看也演,把看和演力求完美地统一起来。一方面以自己的审美观检验台上的演出;同时还得知道,有许多双眼睛正在台下盯着自己。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自己看人的审美观符合台下看自己的方法,并且随时随地注意着与台下的协调。只有做到这一点,大约就站在了最佳至少是适宜的位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