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洒着汗水热血,冒着生命危险,经受风餐露宿,大同矿务局燕子山工程处的近千名党员就这样向地层深处掘进,向茫茫煤海掘进…… 用肩膀托起太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洒着汗水热血,冒着生命危险,经受风餐露宿,大同矿务局燕子山工程处的近千名党员就这样向地层深处掘进,向茫茫煤海掘进……
用肩膀托起太阳
本报记者 罗盘
寒风掠过,草木苍黄,雁北燕子山的表层冬眠了。然而,在山中,在地底,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大同矿务局燕子山工程处的人们正穿透岩层,挺进地层深处……
坚硬的岩石、松散的断层、危险的瓦斯和艰苦的生活,给这支采煤行业的先头部队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磨难,但不曾阻止他们掘进的步伐。工人们说:“我们3个人中就有一名共产党员,还怕什么困难?!”
“党员的脚步走到哪里,巷道就伸向哪里!”
燕子山工程处建处7年,每年都提前完成任务,每次都优质完成任务,18次获得部、省和市级集体荣誉称号。工程处处长、老党员杨维清说:“我们的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在生产第一线,我们党员的脚步走到哪里,巷道就通向哪里!”
一条废弃的旧巷需要清理,需要浇灌混凝土,“6个月清理完毕!”处长把任务交给了井3区6队。共产党员、队长马格生下到巷底,1200多米长的巷道,齐膝的淤泥令人寸步难行。得把这些烂泥全部弄到地面上去!地面离这儿还有600米!他和党支部书记一合计,决定还是按照以往施工的老办法:把全队12名党员分别放在关键的岗位上。为节省上下班在巷道跋涉的时间,支部要求党员干部在井下连续带班工作24小时,累了困了,就裹着雨衣,靠在泥泞的巷道里歇一会。在党员的带动影响下,全队82个人终于提前两个月完成了任务。
一个个红色的箭头,一曲曲忘我奋斗的壮歌
在燕子山工程处统计室的表格上,一个个红色的箭头,显示着一支支小分队的战况:他们提前一个月,甚至提前几个月完成全年任务。每一个红色的箭头里,都有一曲共产党人忘我奋斗的壮歌!
井2区2队是整个大同矿务局有名的铁军。这个队的正、副班长全部都是党员。队里的24名共产党员,始终是掘井中的骨干。1991年4月份,党支部在全体党员中提出了“月破360米!誓为‘七一’把礼献”的口号。这条主斜井倾斜角为16度,地质条件复杂。在相似条件下,拥有先进技术的日本人曾以月掘进352米的速度创下了世界纪录,此后无人问鼎。井2区2队的人们能做到吗?施工进入6月份时,一场硬仗打响了!一班长、党员程照群,三次推迟探亲假。队党支部书记李树叶,看到新组建的掘进3小队没有跟班副队长,主动请战承担这一重任。他每天跟班下井,整整顶了30天的班,工人们一天一身泥,他一天泥身半,出井后还要做党支部的各项工作。
付出汗水心血,换来胜利果实。6月底,这个小队共掘进384.7米,工程质量全优,安全无事故,用中国人的双手刷新了世界纪录!
“井下怕意外,意外怕党员!”
在亘古无人到达的地层深处,意外的险情随时都会发生,威胁着国家的重点工程进展,威胁着置身井底的工人生命。勇气、智慧和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常常是险情的克星。
1991年10月,井1区1队的风枪声突然停下了。共产党员宋守权、乔小三和杨德胜3人上前一看,巷道顶板破碎,碎石直落。断层!断层最容易塌垮,所以,工人们停步不前了。可是,工程不能停顿。宋守权和乔小三、杨德胜3人立即作出决定:每次放炮后,都由他们3人分别到断层下排除险情,然后让工人们跟进。站在刚刚爆破过的断层下,他们用铁棍撬落头顶的悬石,拳头大的石块,落在他们的头盔上,偶尔还有一米见方的巨石突然砸下,沉闷的响声在巷道里荡起一阵风浪。8米多长的断层带,他们整整花了10天的时间,硬是把高悬的乱石捅了下来,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行。
工人们说:“井下怕意外,意外怕党员!”1991年1月15日清晨,雁北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一条斜井的铁轨被矿车拉翻了400多米,进出井口的咽喉被卡死了!党员、运输队长王美得知这一情况,直奔井口。他从运输队里挑出11名党员和30多名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组成抢险突击队,自任队长。斜井里结满了冰,一不小心就会顺着斜坡跌下去。狂风从井口灌入,吹断了许多人的头盔带子,吹掉了帽子。王美带领几名党员,用冰镐刨冰。一镐砸在冰上,就像砸在岩面上一样,直震得手臂发麻。他们刨开一段冰坡,安装一根铁轨。400多米长的轨道,就这样被一根一根地重新装好。晚上9点,抢修任务顺利完成了,赶到现场的上级领导,提出给突击队的同志们记功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