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2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潘承洞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1934年4月生。江苏苏州人。1961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山东大学教授。50年代,他第一个得到了关于算术数列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60年代,他主要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工作,首先确定命题{1,c}中c的具体数,证明了命题{1,5}和{1,4}成立,为后来的{1,3}和{1,2}的证明打下了基础。70年代,他在简化陈氏定理{1,2}时提出并证明了一条新的均值定理,是对Bombieri定理的重要推广与发展。由于以上工作,他1982年与陈景润、王元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了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他提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经典“园法”的新途径,其中的误差项比“园法”简单明确,便于直接处理。他还用分析方法对小区间上素变数指数和的估计进行处理,提出了估计这种和的一个新的分析方法,使表大厅数为三个几乎相等的素数之和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他的《Goldbach猜想》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这方面的专著。
孙鸿烈
地学部学部委员。土壤地理与土地治理学家。1932年1月生。河南濮阳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现任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50年代起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研究。70年代至今主持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制订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规划,以“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课题,组织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具体领导实施。他多次赴实地考察,阐明了高原土壤地带性规律,开创性地综合研究高原土地类型,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原则和指标并论述了高原农业发展方向。他主持编写34部系列专著,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70年代他提出了可更新资源的整体性、多宜性、区域性与有限负荷性等特性,强调将自然资源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他从全国性资源环境问题、区域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战略,典型地区资源合理开发试验与示范三个层次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引向深入。
毛江森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病毒学家。1934年1月生。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现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他研究医学病毒35年,在《中国科学》、《微生物学报》、“J.of Inf.Dis.”等发表论文55篇。近12年,他对甲肝病毒进行系统研究:分离出HAV;阐明了排毒及抗体反应模式;发现敏感动物——红面猴;证明甲肝有隐性感染;发现HAV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增殖;研制成诊断试剂,解决了甲肝特异诊断;在领导国家“七五”214项目——甲肝疫苗研制工作中,创立减毒株育选方法,培育出甲肝减毒疫苗毒种,研制成安全有效的活疫苗,为控制甲肝的严重流行取得重大突破,并将造福于人类,该项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1961年,他率先开展干扰素研究,建立和系统研究了乙脑病毒—鸡胚细胞干扰素产生系统,促进了我国干扰素的研究;完成了我国polio活疫苗免疫效果及病毒增殖动态研究,为生产和使用提供依据;建立用于病毒工作的人胚肾传代细胞系;曾著文强调“信息有可能从RNA传给DNA”新观念。
卢肇钧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一九一七年十一月生。一九四一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一九四八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科学硕士。一九五○年回国后,先后在交通部、清华大学和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土的基本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研究,是我国铁路土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五十年代提出了硫酸盐渍土的松胀特性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路基,制定了软土的试验和设计标准。在主持新型支档结构的项目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锚定板档土结构型式及其相应地计算理论,在国外发表时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新结构。相应提出的锚定板承载力的临界深度问题,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在膨胀土和裂土的基本性质研究方面,首先获得了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膨胀性压实土的强度参数与膨胀力的关系,在国外尚未见类似的文献介绍。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