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绚丽多彩 燃烧不已——访康克清大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3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绚丽多彩 燃烧不已
——访康克清大姐
乔林生
在纪念朱老总诞辰105周年之际,我走进北京西郊一个僻静的小院,访问康克清大姐。
当我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这位传奇人物面对面坐在一起,仔细观察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时,我从她宽阔、开朗的眉宇间,从她深邃、刚毅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她昔日纵横疆场的英气;感受到了她笑谈长征不累,就像每天出去散步一样的豪情。
朱德元帅逝世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环视康大姐的住所,朱老总的瓷盘遗像,端放在书桌上;朱老总写下的“革命到底”的条幅,醒目地悬挂在墙壁上;朱老总用过的毛笔、砚台仍按原样摆放着……每当朱老总的诞辰日12月1日、忌日7月6日和清明节,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寒天、酷暑,或患病住院,只要能起得来,康大姐都要带着大家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凭吊和悼念朱老总。即使在外地,她也要赶回来。她常常久久地凝视着朱老总的遗像,两眼蓄满泪水。
1991年11月23日,朱德元帅铜像揭幕典礼在他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亲友考虑到路途遥远,都劝她不要去了。60年代,康大姐曾随朱老总回过一次老家;1986年纪念朱德元帅诞辰100周年之时,她又随杨尚昆主席回去过一次。可这次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她觉得不去仪陇,对朱老总的怀念之情难以表达,对家乡人民的手足之情难以表达,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感激之情难以表达。
是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康大姐总是把朱老总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重要的多。
康大姐虽然一生没有生育。但对朱德前妻留下的一子朱琦,一女朱敏,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儿女的儿女,视同亲骨肉,给予各方面的关心、照顾,从不让朱老总为家庭问题而伤神劳心。儿媳赵力平在天津工作,生下孩子朱和平后要回去上班,康大姐便担负起了养育8个月婴儿的任务。她白天忙工作,下班回来便给小孙子洗洗涮涮,织毛衣毛裤,忙个不停。
早在延安时代,朱老总和康大姐就抚养过不少烈士子女。解放后,朱老总为了报答家中兄弟姐妹当年节衣缩食供自己求学、支持他闹革命、赡养老父老母的恩情,决定为每家抚养一个孩子,直到他们成家立业。
这10多个孩子到北京来,要吃、要喝、要穿、要住,互相之间还吵嘴打架,把家里弄的乱哄哄的。一天两天好过,天长日久难熬,可康大姐没有为此而发过一次脾气,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现在空军雷达兵部工作的朱和平谈及此事,很动情地说:“爷爷说了一句话,奶奶受了半生累。”
1991年11月,康大姐在成都开往渠县的火车上吃了一顿饭。服务员收拾餐桌时,顺手把剩下的几块馒头和面包倒掉了。康大姐看到后非常心疼,她几次对身边的徐维沛秘书说:“这么好的粮食倒掉了,多可惜呀!”列车员们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康大姐这样爱惜粮食,表示今后一定要向康大姐那样爱惜粮食。
康大姐虽为共和国元帅夫人,又为政协副主席,可以说是身居高职。吃饭,只要有个炒青菜、炒辣椒就行了,平时就是四菜一汤。家里有点好吃的,她总要留着招待亲戚朋友和来访的客人。剩饭剩菜,一律不得倒掉,下顿热热再吃。如果哪个炊事员倒过一次剩饭,康大姐知道后都要进行批评。
“元帅夫人补丁衣”。这句话是对康大姐一生艰苦朴素的真实写照。康大姐有几套好的外衣,都是在公众场合或接见外宾时穿。平常穿的外衣、内衣,总是补了穿,穿了补,洗时不敢用劲搓,更不敢放在洗衣机里搅。康大姐的一件睡衣,袖口、下摆、衣领、后背、腋下,都补过了。
康大姐自己省吃省用,可对国家、对人民、对同志,她却很“大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展活动,她给了1000元;亚运会捐款,康大姐一下拿出1000元;华东救灾,她又捐献了1000元。
1989年春节,有关部门给每个老干部补助200元钱。康大姐找来司机,一定让他帮她把这笔钱送回去,补贴给家里有困难的同志。
朱德元帅铜像威风凛凛、光彩夺目,矗立在仪陇县城。仪陇人民知道,这尊朱德元帅铜像中,也包含着康大姐的一份心血、一份贡献。
中央军委作出为朱德元帅竖铜像的决定后,康大姐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把家里人都叫回来,开了一个会,动员大家为朱德元帅铜像捐款。她说:“国家还不富裕,家乡人民也不富裕,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减轻国家和群众的负担。各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能捐多少就捐多少。”康大姐让秘书把自己多年积攒的9000多元存款全部从银行里取出来,又让秘书翻箱倒柜找出家里存放的800元现金,凑到1万元,加上儿孙们和康大姐身边的工作人员捐献的1万多元,总共是两万多元,交到了来北京汇报修建安置朱德元帅铜像有关事宜的仪陇县领导手中。人家不要,她再三坚持,非给不可,怎么劝都不行。
不慕荣羡贵,不贪财图利,淡泊,质朴,这就是康大姐的性格。正因为如此,她才时时处处严于律己。
1991年4月,在广东从化休养了一段时间的康大姐准备启程返京。广东省和南海县妇联的同志来看望她。来人说,康大姐为中国革命辛苦了一辈子,我们帮不上忙,出不上力,对老一辈的感激之情无法表达,考虑再三,给大姐送两条毛毯和一床鸭绒被。一句话,希望大姐盖的暖暖的,睡的好好的。康大姐当即表态:“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我生活上很好。毯子、鸭绒被质量很好,可以出口换汇。你们把东西拿回去。”妇联的同志送康大姐上飞机时,将毛毯和鸭绒被随同康大姐的行李一起托运回了北京。这事被康大姐知道了。大家商量采取折衷的办法,把东西留下,把钱给寄去。康大姐还是不同意,多次批评工作人员这件事做的不对,要等广东、南海的同志来北京开会时,把东西给带回去。这事成了康大姐的一块心病,动不动就提起。后来,华东遭水灾,康大姐便委托全国妇联的同志,把这两条毛毯和一床鸭绒被捐赠了灾区群众。“人民的东西理应当还给人民。”康大姐的话掷地有声。
望着康大姐盖的那床旧棉被和洗的几处都快要开窟窿的床单,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真正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境界。
我走出了康大姐的住所,北京的天空晚霞正红。我想,康大姐在人生晚年的情爱和追求,不正像这绚丽多彩、燃烧不已的晚霞吗?(附图片)
康大姐近影。乔天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