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1-3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精神
张思涛
从《开国大典》到《周恩来》,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性巨片”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对此评论界有很多赞扬,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怀疑和担忧。例如,有文章认为,大量以对新中国开创者及其辉煌历史进行政治性歌颂的史诗片“似乎转变着那种艺术创作主体对现实人生的关切之情”。
我觉得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历史与现实不能分割,对历史的热情往往渗透着对现实的关注,近年来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优秀之作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成为近年来电影创作和接受的双重“热点”并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向建国四十周年、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的主观愿望,其深刻的原因应当说根植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之中。艺术家和人民通过创作和鉴赏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方式共同缅怀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重新认识他们率领人民所经历的革命道路和创造的优秀传统,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对现实的思考和一种选择,表达了人们对于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现实题材如此,优秀的历史题材创作也应如此。这一批史诗式巨片的崛起,决不意味着电影工作者回避现实、脱离现实,恰恰相反,他们以历史关照现实,触摸到生活脉搏的跳动,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其次,从文艺思潮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最重要的经验是把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描写,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同时着力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周恩来》中的周恩来,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开国大典》中的陈独秀,《辽沈战役》中的林彪等形象的成功,都说明了现实主义传统并没有削弱,而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