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后劲之所在——记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徐灿根和上虞风机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后劲之所在
——记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徐灿根和上虞风机厂
本报记者 江夏
京西宾馆。来京接受表彰的乡镇企业家们正在和新闻界座谈。南腔北调的发言、插话和笑声此起彼落,会场上气氛热烈。一位迟迟没有发言的中年人开口了。会议主持人照例向大家介绍:浙江上虞风机厂厂长徐灿根。于是,相熟的、陌生的目光一齐投向他。
徐灿根,瘦瘦的,面色平和,言语不多,看上去全不像个“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可是他,的确是中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十分独特的一位。他“麾下”的上虞风机厂,1988年就进入了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1990年又在全国1000多万家乡镇企业中第一个捧回了国家质量管理奖的奖牌。他们生产的风机和风冷设备极有竞争力,与国内同类通用产品比较,节电20%以上,降低噪声10分贝(A)左右,畅销全国,还出口14个国家和地区。
究竟凭的是什么呢?平平凡凡的徐灿根,普普通通的村办小厂。
如果向徐灿根打听他们厂的创业史,他会平平淡淡几句话就讲完。可也是,哪个乡镇企业不是苦过来的呢?不同的是,上虞风机厂一开始就认准了科学技术,再没动摇,因此很早就获得了较高的起点。
70年代初期,老徐带着6个农民,以2000元资金起家开始,可小厂险些“翻了船”。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师,用自己多年研究的一种新型专用风机帮助这些庄稼人立住了脚根。徐灿根由此认定:依靠科学技术,是乡镇企业的立身之本。
十几年的功夫,上虞风机厂已今非昔比:25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先后开发的14个系列、300多个品种规格的新产品,比1979年分别翻了7番多的产值、税利,在竞争激烈的风机行业,与国营大厂比肩而立的排头位置……但是在这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强大的科技后盾,是高素质的员工群体,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是年年月月的积累造就成的一个全新的科技型企业。
让我们看看上虞风机厂的“殷实”“家产”吧:
他们与上海交大进行了长期的高层次的合作,厂校建立了联合研究所,下设6个研究室。交大规定12名高工、副教授以60%的工作日为研究所工作,学校的学生、工厂的科技人员也共同参与技术开发。企业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大大提高,年年有新产品,年年有产品获得省、部、国家级的各种重大奖励,4个系列的主导产品取得了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证书。
为了保证把先进的产品设计变成优质的产成品,上虞风机厂还有一大笔无形的资产。
企业的带头人徐灿根,在上海交大学完了4门流体力学的专业课程,获得了工程师职称,成了技术上有发言权的内行厂长。
上虞风机厂根据生产需要,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培养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大专、中专生150多名。现在科技人员的比例已占全厂职工的30%,初、中、高级技工已经占操作工人的80%以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1980年开始,徐灿根就在风机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试点到普及,再到深化、提高,十数年坚持不懈,终于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建立起一整套管理体系。浙江省组织了一次全面质量管理讲座统考,风机厂参考人员100%合格。
与此同时,风机厂还逐年投资建造了先进的试验室、试验台,购置了许多高精度仪器、仪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上虞风机厂才能一次次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替代进口的8种规格、100多台特种风机,从设计开发到交付使用,只用了4个月,一次为国家节汇30多万美元。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亚运会工程、全国各地的许多高级民用建筑,都有他们生产的机器在运转。
看着生机勃勃、后劲十足的上虞风机厂,你能不羡慕他们的丰厚“家产”,能不叹服徐灿根的眼光和魄力?!
“生产要素的积累,不仅是扩大规模就行了,还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乡镇企业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效益的基础上。”徐灿根的发言实实在在,无惊人之语。可风风雨雨,上虞风机厂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