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奔小康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7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奔小康的几点思考
中共山东省惠民地委书记董凤基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进一步规划了我国农村奔小康的前景和道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把全会精神与本地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奔小康的路子,将对全国农村实现小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类型,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但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一些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制约因素和矛盾,因而在奔小康的道路选择上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从我区的情况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解决有计划种植与多种经营的矛盾,寻找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共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这些地区贫困的根本性原因之一。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突出表现为种植结构单一,多种经营比重偏小。近年来产业结构虽有调整,但离奔小康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因素。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国家计划和市场的矛盾。具体说来,就是国家对某些产品定购数额较大,使得这些地区把大部分土地及人、财、物投入该产品生产,难以发展多种经营,影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保证国家计划,稳住粮棉,又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投入产出率高的产品,也就是要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如何搞好这种结合呢?我认为,除了国家逐步减少这些地区的指令性计划外,出路就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这样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不增加耕地占用面积的前提下,通过集约经营、提高单产来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从而解决粮经作物争地的矛盾,使更多的耕地用于发展多种经营,适应市场需求。在措施上,一是要从调整家庭经营结构入手,正确处理计划指导和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关系,变过去的层层下达种植面积任务为逐级签订定购合同,把自主权交给农民。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就有了根本保证。二是要选准起步产业。鉴于种植业是这些地区的基本产业,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也应以此为起步产业,走“一种二养三加工”的路子。这样既可以发挥原有优势,又有可靠的原料和市场,还可以多层次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待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才技术和经验积累之后,再发展其他工业。三是适时地把发展乡镇企业摆上战略位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薄弱环节主要不是种植业,而是加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因此,不失时机地发展乡镇企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奔小康的一项重要步骤。
二、解决科技需求量大与科技落后的矛盾,寻找科技兴农的启动点
经济的落后往往伴随着科技的落后,而经济的腾飞也有赖于科技的先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甩掉落后帽子,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就必须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而这只有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才能做到。实践证明,科技一旦进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威力立即显示出来。我区惠民县通过改良品种,棉花品级增加4—5个衣分。如果全区棉花都达到这一品级,就可增加产量40—50万担。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百业待兴,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现实却是科技落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寻找科技兴农的启动点,也是这些地区的一个难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科技的落后,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为缺乏的恰恰是人才。显然,这些地区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科技兴农的启动点。首先,要从全民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科技意识淡漠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需要通过大造舆论和典型示范,破除“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的陈旧观念,克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忘掉,忙起来不要”的做法,激发全民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自觉地投入到科技兴农的伟大事业中去。其次,要层层抓好科普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培养乡土科技人才。科技进入生产,最终要依靠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只有培养大批乡土人才,才能架起科技与生产之间的桥梁。这种方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对于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落后的现状,无疑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坚持以培养乡土科技人才为主的方针,力争达到农村一户一个“明白人”。同时,通过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畅通无阻地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三是把发展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治本措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治穷先治愚”的思想。农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科技兴农,最根本的一条是教育培养大量能吸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劳动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做到农科教一体化,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四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实施“短平快”培养人才工程。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他们一方面为我区培养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帮助我们开展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践证明,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严重滞后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解决农业开发与农业投入的矛盾,寻找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撑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经济、实现小康,基本点应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上。开发就要增加投入,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产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任务相当繁重,需要的投入也就更多。但是,一般说来,这类地区经济基础差,财政困难,投入的能力有限;同时,农民也拿不出多少钱来增加投入,如果过多地提留,势必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农业开发与投入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们认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撑点,必须放在“以农民多种形式投入为主体,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导向”上。农民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劳务投入。鉴于这些地区农民还不富裕的现实,今后应加大劳务投入的比例。比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应坚持以劳务投入为主。1990年7月我区遇到严重涝灾后,农田水利设施亟需修复,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农民出劳动积累工折合人民币达1.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0%。正是依靠大量的劳务投入,一年完成了过去三年的工程量,基本扭转了水利设施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状况。在产业布局上,应根据这些地区闲散劳力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以政策为导向,建立鼓励、支持农业投入的引导机制。对区内,制定和完善鼓励开发政策。我区为了鼓励农民开荒,制定了低息贷款、优先供应农用物资、延长承包期、承包期内允许转包、子女有继承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开荒的积极性,三年时间开荒54万亩,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对区外,制定和完善横向联合、共同开发政策,加快开发步伐。经济欠发达地区力量薄弱,单靠自身力量开发很难有大的突破。必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开展横向联合,多方引进资金。我区无棣县在滩涂开发方面规定,外地来本县开发的每亩地年缴纳使用费30元,一定10年不变,并在生产、生活、治安等方面提供方便;对参股开发的,入股部分实行优惠。在开荒植棉方面,实行对方每亩投入150元,我方提供50公斤皮棉的办法。这些优惠政策招来了许多协作伙伴,仅4年时间,就引进各种资金2亿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