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1版(要闻)
专栏: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本报评论员
本报今天发表《助你走向富裕》的报道,反映了我国出版业在热诚为读者服务中走向繁荣的一个侧面。
1991年,中国大陆出版图书8.9万种,总印数61.8亿册,出现了近几年来没有的好形势。当然,这么大的出书规模,在反映出版业繁荣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出版业的发展要与国力相适应,与编辑力量相适应,注意不要超负荷运转。目前,应集中力量,出好重点书。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就是出版工作的一大重点。
凡接触农村工作的同志都反映,眼下农村缺书。一是缺乏适合农民看的书,二是有一些适合农民看的书到不了农村。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书,通俗易懂的知识性读物,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类书籍,都是农民欢迎的。金盾出版社的书受欢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近10多年来,一场伟大的变革在中国农村兴起。这一变革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党同志要努力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任务,要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要靠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向农村广泛传播科学和文明,传播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出版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本书可以救治一个村的鸡和鸭,可以从这家传到那家,甚至从上一代传给下一辈,其影响力是很大的。而且日益富裕、聪明起来的农民,也不是看一种或几种书就可以满足的。中国有8亿农民,一个金盾出版社年出书2000万册,再加上其他一些面向农村或是也出版一些农村读物的出版社的努力,要做到每个农民年均购买一本书,也并非易事。农村,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最广阔的图书市场。
出版工作是一项文化事业,生产精神产品。献身这一事业,需要多一些服务精神,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学生和解放军官兵服务。中国出版史上有作为的出版家,莫不抱有这种服务精神。如今,金盾出版社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种服务精神,为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这同那种只顾捞钱、不管社会效果,甚至不惜出坏书的出版社相比真是泾渭分明。
当然,有这种服务精神的出版社不少,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发扬这种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持续繁荣,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