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呼唤“银幕金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2
第8版(副刊)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呼唤“银幕金曲”
李萍
我爱“银幕金曲”。在我看来,以“金曲”冠以银幕上那些一听便让人倾倒,久久不能忘怀,常常回味再三的歌曲,都有金子般的闪光、金子般的精萃,金子般的耐磨。
我常收罗“银幕金曲”歌带、歌片、歌本,每次得到如获至宝;我尤喜独赏“银幕金曲”,常在歌中渴求一曲欢乐、一缕温馨、一个慰藉、一份纯情、一点启悟、一丝美感。我会唱的“银幕金曲”数不胜数。影片主题歌、插曲且不必说,仅就以歌贯穿始终的影片:《东方红》、《江姐》、《洪湖赤卫队》、《五朵金花》、《红珊瑚》、《阿诗玛》,尤其《刘三姐》等中的许多“金曲”,都如数家珍般信口唱来。我亦颇有与友相邀赏歌的兴致,逢有机会便轮着到歌厅点歌、到舞厅随歌翩翩起舞,到卡拉OK厅一展歌喉,无论怎样唱、唱几多,总也少不了“银幕金曲”。同时发现,和我一样钟情于“银幕金曲”的大有人在。
一次,老家亲戚提着酒菜来串门,待热腾腾地摆满桌,两杯落肚,不猜拳划码,只喝令:唱起来!酒规是,全唱“银幕金曲”。于是,从“红岩上红梅开”唱到“春季到来绿满窗”;从“九九艳阳天”唱到“秋收满畈稻谷香”;从“太阳出来照四方”唱到“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醺中,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又闪现在眼前。
近十年来,我更兴致勃勃地企盼“银幕金曲”。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尽情放歌的时代。然而,太多热望与失望的轮回,只平添了我的遗憾。
眼睁睁看着大量歌曲,伴着“商业片”“平庸”片,在银幕上来去匆匆,只留下瞬间印痕;看着歌曲成了呆滞村妇的呢喃、粗野汉子的淫曲俗调、道公巫婆的“咒语”随着“探索片”“寻根片”一道“返璞归真”;看着许多歌曲成了孤独汉子、寂寞女郎的宣泄,让他们甩着长长的拖腔,一味唱苍凉、唱深沉、唱迷离、唱调侃。许多时候,我总试图用心去听,却往往欲听不忍,欲唱不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影圈”内人,我何尝不知“银幕金曲”难产的苦楚,本应满是理解的情怀:“歌贫”毕竟是从“歌滥”的省悟中走过来,能说不是进步?然而,“银幕金曲”贫困的严峻事实,不能不令我们再次省悟。是否在一次次进程中,我们总难以根除那“偏颇”的顽疾,在全身心拥抱新时代时,似乎又忽略了些什么、失落了些什么。
其实,曾有过的未必都是旧,有生命的定有真谛。我们依然如痴如醉般迷恋着的那许多“银幕金曲”或许正是某种启迪和张力。脚下的大地依然丰厚,生活的节律依然多彩,人们的渴求依然美好。“银幕金曲”何不就借已有的张力展示新的辉煌。愿我们的电影编导、作曲家、歌唱家,在电影歌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让“金曲”从电影中带着阡陌粉尘,带着芸芸众生,带着血与火、带着情和爱,带着当代的音质和音色,从银幕上真真切切、完完美美地流淌出来。(作者单位:广西省文化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