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北国严冬农事忙——黑龙江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3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国严冬农事忙
——黑龙江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张广远
冰天雪地,数九寒冬,黑龙江省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按老规矩,一到冬季,打完场,送完粮,除了作些为来年大田生产的备耕工作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农活可干,因此有“四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六个月干闲”之说。但如果稍留心就会发现,近年来这里的农民冬天的农事活动多了起来,“冬闲”不再闲,“冬闲”变“冬忙”了。
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是近几年的事。离哈尔滨市不远的双城市周家镇,如今成了各种商品集散地,建起了远近闻名的大市场,每天商贾云集,参与者大多是农民。肇东市南邻哈尔滨,北邻大庆,全市每天有上万农民把粮米、猪牛羊肉、鸡鱼鹅鸭等农副产品运往两市,又把生产和生活用的工业品从城市运往农村,既活跃了城乡市场,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这个市昌五、宋站、五站、四站4个乡镇的集镇统计,每天商品流通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庆安、肇东、肇源等县市先后建起大米、玉米、红高粱、葵花等批发市场,农民参与流通,搞活了经济。
加工业蓬勃兴起,乡镇办、村办、户办,遍地开花。我们在肇州县杏山乡旺盛村,看到十多处村办、户办的小粉坊、小酒坊、小油坊、木工房忙个不停。据村党支书李方才介绍,全村404户,从事加工、运销、服务等8大行业、42个项目的有106户,从业人员287人,占了劳力的一半,不少户已经富了起来。在尚志、牡丹江等山区、半山区,记者看到加工柳编制品和木雕工艺品,采集山野菜,出口创汇,相当多的活计是农村妇女干的。
黑龙江粮食多,秸秆饲料充足,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农民走一业为主、兼业经营的路子,发展养牛、养猪、养禽业,现在全省奶牛饲养量已由1978年的6.8万头发展到60万头;生猪存栏达780多万头,已基本可以做到猪肉自给;养禽超过1亿只,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人工养鱼发展很快,鱼产量由十年前的2万多吨增加到15.7万吨。这些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农村的剩余劳力、剩余时间得到了较好利用。
致富靠科学。近些年,一到冬季,各种技术培训班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县里办,乡镇办,村办。瓜果、蔬菜、食用菌栽培,都是农民学习的热点,北国之冬成了科技之冬、繁忙之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