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跨越时空的悲壮史诗——评电视文献艺术片《壮士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跨越时空的悲壮史诗
——评电视文献艺术片《壮士行》
高鑫
海政电视艺术制作中心,继《血沃中原》、《国魂》之后,又推出了史诗性长篇巨制——《壮士行》,纳入了电视文献艺术片创作的大系列。一部《壮士行》,要展现长达五十年的革命斗争史,亦即从四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这并非一件易事:时间跨度很长,历史内容丰实,既要反映出历史的真实,又需构成生动的屏幕形象……在这些创作难题面前,创作者没有退缩,他们怀着革命文艺工作者火热的心和赤诚的情感,充分调动电视时空转换和镜头自由摇移的特殊功能,在时空的大幅度交错变化之中,成功地完成了这部“晋察冀革命斗争史诗”的艺术酿制工程。
电视艺术,是一种声画兼备的艺术形态。《壮士行》的创造者,艺术地将亲切感人而又富于哲理性的解说词,与形象真实而又富于历史感的文献资料,有机地融汇在一起,构成了电视艺术的独特语言形态,记叙历史、描绘战斗、表现过程、抒发情感。片中,形象的画面展现与理性的声音阐述的有机结合,使得《壮士行》成为一部形神兼备、情理相融、声情并茂、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壮士行》的制作者还充分调动了电视可以将声音和画面的原生形态,同时记录在案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生动逼真地展现了革命前辈的飒爽英姿和精神魂魄。正是这种“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和艺术表现,增强了真实性和时代感。
革命历史歌曲的巧妙运用和艺术穿插,构成了《壮士行》抒情表意的重要音乐语言手段。革命歌曲,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象征和标志。它不仅可以展现历史的氛围,而且抒发创作者的情感。这里,既有战地音乐家对自己创作歌曲的吟咏,也有幸存老战士对当年浴血战斗生活回顾时情不自禁的歌唱,特别是第十集中那一曲浑厚嘹亮、荡气回肠的《团结就是力量》,更是将作品的意念情绪,推向了历史性的高潮。的确,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本身,就是一曲响彻云天的民族壮歌。
抗日战争毕竟已经很遥远了,加之当年艰苦环境的限制,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未能保存到今天。这自然给电视文献艺术片《壮士行》的创作,造成一定困难。创作者则充分发挥声音造型的特殊功能,采用现实景观与历史音响相交融的技术手段,创造历史氛围、酿制历史实感,深化历史意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艺术地弥补了这一历史缺憾。
《壮士行》是一部内容翔实,气势雄浑的悲壮史诗。它既有抗战八年类似“编年史式”的纵向展现,又有不同重点、不同侧面类似“断代史式”的横向描述,在这种纵横交织的艺术构筑中,系统的、全景式的再现了民族解放的壮伟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