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在失望与希望之间——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吉隆坡征战续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失望与希望之间
——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吉隆坡征战续笔
本报记者 汪大昭
1992年1月,争夺奥运会“入场券”的吉隆坡之战,为处于低潮的中国足球投下又一层阴影,数不清的球迷不得不再次陪伴足球界,一起咀嚼酸涩的苦果。
实力与状态的反差
早在亚洲六强刚从各自的小组出线时,舆论便将中国队的实力列入前茅。其后,无论亚足联的官员,还是多数参赛队的教练,都说中国队有望出线。就算说话各有用意,但中国队战胜朝鲜队,得以来到吉隆坡,本身已说明了实力不差。虚幻的巨人不足取,可中国足球至少不是矮子。
当中国奥林匹克队9号郝海东在与卡塔尔队比赛中踢飞了点球的时候,一位观战者当场在看台上叹道:“假如麦超在,就不会发生这种事!”这只能是一种“假如”。事实上,郝海东罚点球的脚法不见得差到哪儿去,可这一脚他踢得实在离谱,偏出球门好远,显然不光是技术问题。
按照后来的计算,这个点球若能得分,中国队就可在前四轮比赛结束时,以3胜1平积7分的战绩,平安而又提前抵达巴塞罗那了。不过,郝海东的失足只是未能率先进球,何况点球并未出现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后来的88分钟足够中国队用来与对手周旋的,输给卡塔尔队后,仍有力拚南朝鲜队的机会。遗憾的是比郝海东罚点球更失常的情况还有很多,全队整体表现大失水准,断送了相当充分的出线可能性。
时至今日,没有一位行家的评论或分析把中国队严重失常的原因说透。首轮迎战日本队那场毫无威风的胜仗之后,人们都看出中国队远未发挥真实水平,到最后一轮与南朝鲜队交锋前,还企盼着这支号称“能打恶仗”的队伍会调整出正常的竞技状态。终于,中国奥林匹克队不情愿地目送对手进军巴塞罗那的背影,将恼人的状态问题添进已经不少了的中国足球之谜。
中国人爱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言壮语,也渐渐理解了年轻人置身大赛难免怯场的常情,但在亚洲足坛六强之争中,中国队竟是精神负担最重、包袱背得最牢的。同样是不满23岁的年轻人,日本队一场比一场放得开,南朝鲜队最后背水一战达到颠峰状态,中国队只在对科威特队开场后和对巴林队完场前踢了一阵像样子的球,加起来不过几十分钟。
中国足球一次次饮恨,在奥林匹克档次上总算有些实力,以致日本队教练在与中国队比赛前,只敢说以和为胜。但是,这实力毕竟没强到使人心里有底的程度,而且经不住临场发挥不佳带来的折扣。否认中国队已经具备进军巴塞罗那的实力,或是单纯从临场状态上寻找败因,都将失之偏颇。就主要原因来说,中国队输在了自己脚下,主教练徐根宝早先那句“就怕自己打败自己”的话,现在恰被应验。
治标与治本的争论
每当中国足球折戟,总让人切感作大手术的必要,诸如体制、训练、管理、素质、技术、意识、体能、心理等等,简直百病待医。人们不满足治标不治本的短视办法,也不相信仅仅医头医脚就能冲出亚洲。
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足球先后6次在冲出亚洲的征途上铩羽:1980年奥运会外围赛0∶1被新加坡队淘汰,1982年世界杯外围赛1∶2被新西兰队淘汰,1983年奥运会外围赛0∶1被泰国队淘汰,1985年世界杯外围赛1∶2输给香港队,1989年世界杯外围赛“只差一步到罗马”,1992年奥运会外围赛净胜球不足被淘汰。数看战史,在实力不如己的对手面前跌跤,问题在表不在本。一个“3分钟”也好,两个“3分钟”也好,解决3分钟内的攻防问题,是杀鸡,而不是宰牛,未必非从体制上改进不可。处理好某些局部环节,中国足球有可能已经走上世界赛场。
诚然,通过“从娃娃抓起”、实行职业化管理体制等手段,根本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毕竟不能关起门来闷头修行,不能等待有朝一日中国足球水平高人一筹再作较量。从苏永舜到徐根宝,中国足球在亚洲足坛潮涨潮落的大势中保持着自己的位置,与亚洲一流水平队伍的步伐大体相当。机会不断光顾,近得好像就在面前,却又擦肩而过。抓不住机会,是无缘,是无能,还是无术?问题也许不在于弄清治标还是治本,而在于究竟怎样来治。
中国足球不善总结和记取教训,需要长记性的事又特别多。从最后3分钟变成开场3分钟,从遭远射到被头攻,甚至从男足传染到女足,没有人说清所以然。“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中国足球战史犹如一册满是例题的课本,只是过分追求答案,忽略了演示的过程。过去吃的亏记忆犹新,正在走向明天的人又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过去。
扬长与避短的矛盾
站在吉隆坡默迪卡体育场松软的草坪上,徐根宝痛心地向周围的记者发表奥林匹克队主教练的告别演说。也许他本不该如此哀伤,也许他原可以像对面南朝鲜队教练那样尽享出线的欣悦。
两年来,这支队伍从队风到训练,在足球界严得出名。依仗高中锋的空中优势,奥林匹克队的“双高”、“双快”、“一高一快”配套名噪足坛,大刀阔斧的长传急攻,快节奏,抢逼围,敢向前,让饥渴已久的球迷们看得过瘾。1990年亚运会前,奥林匹克队轻取广东队,力挫辽宁队,逼和国家队,成为中国足球四强赛冠军。
一年后的全国联赛,奥林匹克队的冲击式打法受制于几支球路小巧的甲级队。徐根宝在一阵“打法单调”的贬谪声中改变初衷,转而操练稳健踢法,试图充实中场,丰富攻防招数。为此,先后调入多名技术型球员,又放弃了锋线上速度见长的高峰。
扩张与收缩打法本身各有优劣,英式打法曾被球王查尔顿作过这样的注脚:“我的计划就是要让我的球员尽可能地将球留在对方半场内。”这有什么不好?一支球队必须在较长时间内形成自己惯熟的战术风格和特长,即使捧得世界杯的西德队,也不是十八般武艺皆通,频频变换打法。水平还不高的中国队参加大赛,坚持自己的风格,避免大幅度调整阵容,是稳定军心和保持正常状态的需要。决断失当,使中国队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从更大范围来说,足球界对中国足球自身特点、水平以及在亚洲足坛的对手和环境的认识,都在吉隆坡之战中受到全面考核。看来,既不够知己,更不甚知彼。
在与中国队交锋前,南朝鲜队教练金镐坤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队防守上的弱点,并准备一开球就由此下手攻击。”日本队领队藤田一郎在中日之战后说,“中国队高中锋是危险人物,可惜我的队员还是盯不住极具威胁的16号蔡晟。”卡塔尔队教练马塞多在得胜后说:“中国队下半时攻势很猛,但后来他们换下了9号郝海东,去掉了我队的心腹之患。”
人们抬头仰视白云的时候,总是注目云朵背后的蓝天,不大察觉投射在地上的暗影。从对手的评价中,中国队不难明白自己在竞争中应当珍视的是什么,实际上失掉的又是什么。
结束语
足球就是强队也不是总能取胜的运动。它要求所有绿茵追求者必须具有败而不馁的性格,年轻的中国运动员也不例外。输给卡塔尔队的当晚,射失点球的郝海东就向教练请求再给一次机会。
中国队在吉隆坡5场比赛始终未踢出应有水平,赢了的不该这么赢,输了的不该这么输。一位荷兰球星说过:“要承认对方比自己踢得好,总是很困难的。”本届中国奥林匹克队的使命不应随着比赛失利而结束。比起承认球没踢好来说,更困难的事情是找到为什么踢不好的原因。奥林匹克队的兵败,引起万千球迷的关注和不安。中国足球又一次回到了从零开始的起点,中国球迷也随之从失望转向又一次希望。
中国足球是不幸的。
中国足球是不屈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