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苏肇冰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合作,系统地把现代量子场论与统计格林函数结合,发展了适用于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已经应用到相变临界动力学、激光、自旋玻璃、非线性运输、层子—胶子等离子体、非平衡定态等多种问题。他与别人合作,预言电磁波在粗糙金属表面传播的局域化,随后又预言了在金属小颗粒悬浮液体中可能通过测量吸收系统观察电磁波局域化的迁移率边界,在经典电磁波的局域化方面作出了国际领先的贡献。在准一维有机导体方面,他与于渌合作,推广了50年代黄昆的多声子晶格驰豫理论,建立了准一维有机导体系统中非线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与别人合作,找到了场论中1+1维手反常在凝聚态物理中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例子。在高温超导现象的理论研究中,他与合作者率先提出交换反铁磁自旋涨落是一种可能的配对机制;他们建立的单空穴在二维反磁铁背景上运动的理论,在强、弱耦合两个极限下均与数值模拟符合。
俞鸿儒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实验气体动力学家。1928年6月生。江西广丰人。1953年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为我国航天器各主要型号的气动防热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他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获得的突破,以及利用脉冲风洞在航天器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例,为我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节省费用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他提出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生物冲击伤试验装置中。近年提出的反向爆轰驱动概念和原理性实验的成功,为提高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已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他已连续被聘为近几届国际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
匡定波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红外及遥感专家。1930年1月生。江苏无锡县人。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研究员。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侦察红外扫描相机、尖兵一号红外地平仪、09工程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70年代初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空间对地观测红外和多光谱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资源遥感扫描仪系列,成为我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带领科研群体创建了我国卫星红外遥感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负责了多种卫星红外遥感仪器的设计,其中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核心仪器,其在轨性能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置了海洋水色观测波段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在气象遥感仪器上获多项重大成果。
王业宁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学家。1926年10月生。安徽六安人。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与超声研究。对于马氏体相变的瞬态内耗与稳态内耗都最早获得了重要的实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近期又进一步提出了稳态内耗的界面位错静滞后型阻尼理论;并统一了ПОСТНИКОВ和Delorme两个学派关于瞬态内耗的理论。发现并确认了二级铁弹铁电相变内耗峰及畴界变化引起的内耗峰;研究了畴界间互作用对界面力学行为的影响,从而深化了形状记忆效应和高阻尼机制的研究;解释了畴界引起的弹性和介电性能的一些反常行为。根据相变内耗规律,在高Tc氧化物超导体中首次确认了Tc以上与晶格参数跳变相联系的晶格不稳定性(类相变)的现象及其与超导性的联系。测定了BiSrCaCuO单晶中相应的弹性软模。从内耗背景的变化规律及其在Tc的陡降,提出了带有畸变云的载流子模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仁和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声学家。1936年11月生。四川重庆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对浅海与深海水声物理规律做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领先发表简正波衰减与群速的普遍表式,阐明了浅海声速结构与边界条件对声场影响的规律,给出了清晰的简正波物理图像,已成为射线——简正波理论的基本公式,与合作者一起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提出了反转点会聚区的概念与理论,解决了反转点附近声场的计算与预报问题;提出了广义相积分近似与平滑平均声场理论,研制成功声场数值预报仪器,实现了声传播损失快速预报,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最先发现负跃层浅海中信号波形的多途结构,给出了简明的计算公式,能准确地预报波形结构;在声场空间相干性研究中,从理论上预言了“在一定距离范围内,浅海声场的实间相关随距离增大而增强,远距离低频声场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干性”,经海上实验已得到证明,为采用大尺寸接收基阵实现远程水下探测提供了物理基础。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