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构成一幅幅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图画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独具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4版(要闻)
专栏:

构成一幅幅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图画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独具魅力
据新华社昆明2月14日电 (记者马天泽)带着山野泥土的气息,云南一批少数民族文学新秀闯入文坛,不断展示着民族生活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他们笔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绚丽多姿,旧的历史重负、新时代的奋起和独特的风俗民情交融,构成了一幅幅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生动图画。
佤族第一个作家董秀英1981年以散文《木鼓声声》结束了本民族没有书面文学的历史,从此步入文坛。迄今,她已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一些作品曾在云南省和全国获奖,并在日本等国出版。
一些关注景颇族当代文学发展的作家或评论家,用“作者群”或“作家群”来评价和介绍景颇当代文学队伍。70年代末景颇族作家石锐开始发表作品,接着岳坚、李向前、岳丁、赵学先、玛波、晨宏等也相继进入文学圈,景颇族作者队伍很快在省内形成一支不可小视的文学创作力量。
与景颇族交相辉映,哈尼族也有一个新崛起的作者群或作家群。
在宁蒗县至今还残存着母系制的摩梭人“女性王国”中,一个年轻的才子拉木·嘎吐萨正翻山越岭向人们走来。“这个神秘之境确有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神秘故事”,拉木·嘎吐萨说:“虽然故乡的山大得吓人,但人心是可沟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向城里人讲讲山里的故事呢?”
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足以说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飞跃:十余年来,他们出版的文学著作超过100部,更有一大批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问世。这个数字,比“文革”前的16年均增加了10倍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