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马路上的婚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马路上的婚礼
徐平
自来埃及后,总想多了解些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但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开罗人举行婚礼。
那天外出采访,晚上归来已近7点,驾车回到住地附近的阿盟大街,只见一幢公寓房的二楼,沿街面拉起了几条彩灯,从开启的窗户望进去,依稀能见到布置得喜气洋洋的新房。显然,这家人家正在办喜事。向路人打听,说是新郎已去接新娘了,就快返回。能目睹开罗人迎娶新嫁娘的盛况,我当然不肯错过这一机会,于是马上在路边停好车,加入了看热闹的行列。
新居前的街边,已经围了许多人,不用说他们是新郎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看热闹者。但是有一批穿白色西礼服、着黑皮鞋的人,服式打扮几乎完全一致,我却猜不出他们的身份。新郎的一位亲戚告诉我,这批人是专门雇来闹房的喜庆班子,共十来人,一把萨克斯管、一个电子琴、二只阿拉伯鼓,其余人手一个铃鼓。他们除了歌舞表演、渲染喜庆气氛外,还负责婚礼场面的录像和照相,两小时的费用共计500埃镑。
不一会儿,接新娘的花车便到了。小车周身被用鲜花和彩带装饰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花车”。新娘长得很漂亮,着一身粉红色婚礼服,头上包同样颜色的纱巾,脚上是一双红色高跟皮鞋。新郎显然也刻意打扮过,但服饰变化就不大了,照例是西装革履。此外还有两位伴娘,手中各举着一支点燃的缠有彩带的巨烛。
一对新人刚下车,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人们便将他们团团围在中央,不知什么时候,麦克风和音箱也搬到了大街上。喜庆班子随即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庆祝起来。我见过不少婚礼庆典,但是这大街上的婚礼却是头一回,不禁好奇心大发,于是决定看完再回家。
喜庆班子的庆祝显然有一套程式,表演也不外乎歌舞。他们或穿上上埃及努比亚人与地中海沿岸人的民族服装,跳起民间舞蹈;或披上特制带头套的黑翻毛服装,扮成黑猩猩,在围观者的掌声中手舞足蹈,逗人欢呼。其间有两个节目似乎最受欢迎。一个是由男演员装扮的孕妇,当他边舞边敞开阿拉伯长袍,露出便便大腹时,在场的人都轰堂大笑起来,并将目光齐刷刷地射向新娘,迫使本就有点害羞的新娘低下了头。这显然是祝愿一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意思。
另一个是头戴红色土耳其帽的人。他挥舞着一个用绳系住的铜器皿出场。那器皿里点有薰香,淡淡的轻烟随着舞蹈者的动作,上下飘忽飞舞,煞是好看。他先请新娘蹲下,让新郎接过薰香器皿,在她的头上转圈;过一会儿,又让新郎蹲下,要新娘拿着薰香器皿在他头上转圈。埃及朋友又向我解释,这是一种伊斯兰的宗教习俗,据说被香薰过的新人可以避邪。
向一对新人表示祝贺是婚礼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喜庆班子演出节目的间隙,不断有新人的亲友向主持人递上一张纸币,并报上自己的身份。两位主持人就会代表他,用近乎唱歌的调子一唱一和,向新郎新娘说上一长串祝福的话语。可惜他们说的大多是俚语方言,笔者很难听明白。
婚礼上也发喜糖,但形式却很特别。新郎的一位长辈手托一个大铜盘入场,盘内盛满糖果,糖果上再放一个首饰盒,盒盖开着,露出里面的项链、手镯等。他故意先在众人面前绕上一圈,接着将它捧到新娘面前,请她过目,然后再绕场一圈炫耀一番。就在他退场时,抓起盘里的糖果撒向人群,引得小孩子在人堆里乱钻,拣拾地上的喜糖。至于个子高的大人们,则毫不客气地直接伸手到盘子里去抢。
在大街上举行婚礼也可以“闹房”,不过参与者主要是喜庆班子的人和凑热闹者。他们会要求一对新人当众接吻;在新郎唱歌时非要新娘伴舞;也会在新娘回答问题时起哄,故意高喊听不见……大街上的婚礼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了两个小时,其欢快与热烈的气氛,确为我平生所未见。
开罗的阿盟大街是一条主干道,中间有隔离带,两边是单行主车道。在主车道的旁边,还有一条汽车分道,这次婚礼就是在分道上围成圆圈举行的。
原本我以为在大街上举行婚礼,也许是这家人家客厅不够大,容不下众多亲友和一个喜庆班子。谁知后来向一位熟识的埃及朋友打听,才知道并非如此。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必得庆祝一番。而开罗人则希望它更加热闹些,愿意有更多人参与喜庆。于是有钱人家当然到大饭店举行婚礼,可以广邀宾客。而寻常人家就只能将婚礼“搬”到大街上,每一位过路的行人只要愿意,就都是宾客,都可以向新人表示祝愿。
原来在大街上举行婚礼,实在还是埃及人的一种习俗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