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金戈铁马展示古战场风云际会再现《杨家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戈铁马展示古战场
风云际会再现《杨家将》
弘石
“人民群众如此喜爱杨家将,而杨家将的故事又发生于晋阳大地;作为山西的电视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它完整地搬上荧屏。”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导演和摄像之一张绍林是这样向人们介绍他的新作的。
重新阐释“杨家将”
生生死死见世事波折,恩恩怨怨论人生曲直。这正是杨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根源。编导者在今天重新讲述这个传奇故事的时候,亦无意为奇而奇,而是尽可能对它作历史主义的观照,从而使之具有新的含义。在民族关系的把握上,本剧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着眼,把契丹族与汉宋之间的争斗,视之为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正是在这个着眼点上,剧中的萧太后便具有了如杨家将一般令人敬慕的人杰风采;而最后的“议和”,也更具有了诗意内涵。在爱国主义主题的表现上,本剧力图区分开爱国和忠君之间的界限,从而不仅对北宋封建君王的昏庸无能作了不遗余力的鞭挞,而且力图使观众在领略杨家将英雄情怀的同时,也对他们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有所认识。在人物的刻画上,力求忠实于人物行为的心理逻辑,如对潘仁美,不仅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而且也较充分地挖掘了他“为子复仇”等复杂心态。另外,编导者对坊间传说中的许多迷信的和不合理的成分也作了汰除,尽量使整个故事显得更为可信和真实动人。
尊重观众
有关杨家将的史实记载并不多,要将它拍成一部纪实性历史剧,无疑是困难的。事实上,人们熟知的杨家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历代传诵者不断补充发展而成的,这之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历代“听故事”者的感情愿望和审美意趣。
在以电视手段重新讲述这个传奇故事的时候,编导者时时提醒自己:要尊重观众。一方面,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观众已经形成了比较接近和固定的审美期待。今天的再创作不能离此太远,否则就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所以,虽然史书上记载杨令公是绝食而死,而剧作仍然拍了他的头撞李陵碑。另一方面,在把握全剧基调时,编导立足于“悲壮”而不是“悲凉”,因为杨家男儿虽然一个又一个丧身疆场了,但完全处理成悲剧,观众就会感到过于沉重而难以接受,所以结尾时就带了一笔小杨文广的倚门而望。同时,剧作也有意识地利用电视的声画手段来较多地展现战争和武打场面,让观众能够获得传统文艺中不曾得到的视听满足,使全剧更好看。大场面拍出气势,能够表现出战争的阔大壮烈;而小场面则要求以巧取胜,每一集的武打设计都有所不同。
“不堪回首”
这部荧屏巨制,从1989年初开始筹备,到1991年10月全部后期制作完毕,前后历时近3年。全剧耗资总计400余万元,仅服装道具的费用就达150万元。令人顿生敬意的是,除了开拍时省里拨给的40万元外,其余资金竟均由摄制组自己艰难筹集而得。
自然,更为艰辛的情景还是在实拍过程中。剧中的主要演员来自12个省市,常驻剧组的人员就达150人之多。统率这样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是件十分不易的事。剧中最大的场面当数“大破天门阵”一场戏,由400骑兵和600群众演员组成的荒野决战,拍了三天,竟无事故酿成。至于主创人员身先士卒,睡石板、就凉水啃冷馍,则更是常有之事。最为艰苦的是,为拍金沙滩的几场戏,剧组用30辆卡车拉100匹战马到当年古战场,往返一个星期,日夜兼程。时值初冬,车上的马匹安然无恙,而剧组人员则早已因缺吃少眠而满脸起皮、面目全非了。
怪不得总制片兼导演之一的高建国带着令人难忘的表情向笔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堪回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