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小品《婚礼》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5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语

小品《婚礼》的启示
张半解
似乎是元旦和春节的电视晚会使小品登了大雅之堂,而小品又为这些晚会大增其色;近年来,很有一批小品走红荧屏。
但是,随着小品的走红,一些品味不高、生活基础不厚、练贫嘴而又苍白的小品也不时出现,令观众大失所望,同时也为刚刚走红的小品捏一把汗。
这种大失水准的小品在中央电视台一九九二年元旦晚会“祝福明天”中也有出现,但庆幸的是,它推出的《婚礼》和《捉蛐蛐》,尤以《婚礼》一则,成了这台晚会执牛耳的扛鼎之作。
黄宏、张子扬编导,黄宏、宋丹丹主演的《婚礼》,观时令人忍俊不住又热泪盈眶,观后令人啧啧不已、嚼味不尽。何以两个人的表演能拨动亿万观众心弦?我想首先在于题材。
抗洪救灾是一九九一年的大事。你为它捐过款,我为它献过衣,他为它牵着心,她为它动着情。当这对灾民穿京津沪直辖市的衣、着苏杭福州的绸、足蹬西藏高原的高跟和四川盆地的矬跟鞋、左右手分戴巴林左右两旗的手套时,观众在欢笑之际感到如此亲切:温暖了灾民之身有自己的一份心,晚会的气氛自然地炽热火爆起来!
激动了观众的还由于这则小品的饱蘸民族气息浸透乡野味道的艺术风格。人们对美的理解早已有了多元化的趋向,所以使近年来“丑角美”在舞台和荧屏上大为风光。黄宏憨态可掬,宋丹丹土得掉渣,当他们身着“五彩衣”、腰起婆娑姿,以直不愣登的动作翩翩起舞,吟起民族小调“凤阳花鼓”、唱起地方戏曲河南豫剧时,观众被他们讴歌新生活的“旧瓶新酒”陶醉了!很自然地,当“主婚人”赵忠祥喏道:“良辰已到,新郎新娘拜天地”时,节目在观众的捧腹中达到高潮。
然而,小品却没有停留在观众的笑声与掌声的喜庆之中,欲抑先扬,这对新人的一声“不”字,使观众一怔。当他们道出“天没有给俺们带来好光景”、“地没有给俺们带来好收成”,要拜就拜全国人民和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时,当这对新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新郎把帽子摘下撇到一旁高声道:“俺夫妻这厢有礼”了时,观众再也禁不住热泪滚落!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震撼了观众的心。
小品要避免从走红坠入滑坡的危机,看来还要抓有意义至少是有益的题材,要在开掘生活上下纵深的功夫,而不停在浅尝辄止甚至矫揉造作的肤浅层面上,还要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华夏神韵,才可能满足胃口日高、近乎苛刻的观众的要求,才能使小品度过轰动之后的危机而永葆生命力。这,或许就是小品《婚礼》给我们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