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建议三峡工程早决策早开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6
第2版(经济)
专栏:三峡工程论坛

建议三峡工程早决策早开工
莫文祥 张忱 董辅礽 彭清源 张根生
本文作者莫文祥原是航空工业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张忱原是核工业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董辅礽教授原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清源原是沈阳市副市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张根生原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 者
我们完全同意陈慕华副委员长关于三峡工程考察情况的汇报。去年,我们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峡工程考察组。沿途看到长江中游洪水威胁日甚一日,三峡一带经济发展缓慢,许多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所到之处,无论是荆江两岸还是三峡库区的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地强烈要求三峡工程早决策,快开工。
1991年江淮和太湖地区暴雨成灾,造成严重损失,牵动全国。这次水患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防御长江特大洪灾,建设三峡工程更为急迫,加速三峡工程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的重大实际行动。
(一)
我们在考察中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尤其荆江河段,上游如来大洪水,便首当其冲,问题更为严重。
荆江北岸江汉平原有耕地2858万亩,人口2430万,南岸洞庭湖区有耕地1000万亩,人口800多万。广大群众年年在洪水的威胁下过日子,一到汛期无不提心吊胆。荆江河道水位高出两岸地面十多米,超过沙市大部分楼房,形成“悬河”,“船在天上行,人在水下走”,不历其境,难以察其险。
北岸江汉平原全靠荆江大堤保护,多少年来广大劳动人民依堤为命,冬修夏防,以图生存。目前湖北每年冬修堤防平均需要土方2000多万立方米,投工6000多万个,汛期平均每年要出动30万人防汛,负担沉重。尽管如此,由于堤身隐患多,加上白蚁为害,每到汛期,仍经常出现险情。荆江大堤是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筑在沙卵石层之上,堤防加高总有一定限度。
南岸洞庭湖本是吐纳长江洪水的场所。由于历年流进大量长江泥沙,湖面不断淤小,枯水水面不足645平方公里。洞庭湖蓄水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减至178亿立方米,湖底淤高,水位急剧上升,“年年修大堤,年年水漫堤”。解放后,湖区大堤已普遍加高了四次,平均每10年加高一次,共计完成土石方11亿立方米,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可绕地球30圈。湖区每个劳力每年用于大堤修防,占生产用工的1/3左右。由于负担过重,已有不少农户外迁。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棉基地之一,还有一批重要城市和铁路干线,对湖南、湖北两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四十多年来,两省一直把防汛抗洪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国家付出了大量资金,群众投入了大量劳力,但是并未改变荆江河段防洪的严峻形势。其原因在于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荆江河道的行洪能力。荆江河段的安全泄量只有每秒6万立方米,超过这个流量就得使用荆江分洪区,用了荆江分洪区也只能防御每秒8万立方米的洪水。如果遇到超过每秒8万立方米的特大洪水,荆江两岸势必溃决,发生毁灭性的灾难。洪水向南直趋洞庭湖,会使堤垸溃决,一扫千里;洪水向北,则淹及江汉平原,威胁武汉,数十年建设成果将毁于一旦,多年难以恢复,并造成大量人口伤亡,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讲不是危言耸听,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自1877年以来的100多年中,宜昌出现超过每秒6万立方米的洪水有23次。近800年中大于每秒9万立方米的有5次,最大的1870年洪水高达每秒11万立方米。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特大洪水,还可能重现,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有人建议在长江上游及其干支流修建水库解决防洪问题以代替三峡工程,但这只能控制7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水库下游到宜昌间还有30万平方公里的暴雨区不能控制。要解决荆江河段防洪,延长洞庭湖寿命,根本出路在于兴建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能控制荆江河段上游来水的9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防洪综合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把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抵御十年、二十年一遇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洪水。即使遇到更大洪水,也可运用调度、结合分洪,大大减轻灾害损失。同时,还可以提高长江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使赣、皖、苏的大量农田受益,使沿江各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受到保护。面对长江中下游严峻的防洪形势,兴建三峡工程刻不容缓。
(二)
兴建三峡工程还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廉价电力。三峡水电站设计装26台68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0亿千瓦时,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或相当于7个24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以及开发一个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煤矿和相应的运煤铁路。三峡水电站主要供华中和华东电网,少部分送川东。华中、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如果三峡工程不及时开发,两地区的一次能源将无法平衡。
三峡工程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和葛洲坝以下的航道,使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当前川东、华中、华东的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从发展航运来说,三峡工程也是十分需要的。
由于三峡工程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在对待兴建三峡工程的问题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群众利益是一致的。特别是四川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表现了很高风格,他们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支持三峡工程早上快上,并保证做好水库移民工作。
(三)
三峡水库移民数量大,是三峡工程兴建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次沿途所见,库区仍较贫困,不少县人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库区经济发展缓慢,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与三峡工程久拖不决关系很大。三十多年来,三峡工程“不上不下”,“几上几下”,库区投入的建设资金很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三峡水库涉及四川、湖北两省19个县市,淹没区现有人口72.6万人。移民总量虽较大,但分散在水库周边2000公里的沿岸,淹没耕地占有关县市总耕地的比重较小,没有一个乡全淹,全淹的村也很少,还有不少荒地可供开发,绝大多数移民可以就近后靠安置。库区气候温和,长年可以种植各种经济林果和作物,矿产资源丰富,风景名胜闻名于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三峡工程开工,是库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工程总投资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移民费用,国家和地方再安排一些建设项目,利用库区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库区经济建设必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峡工程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性水库移民方针,把过去一次性赔偿移民转变成开发性移民,五年来在库区进行了一系列开发性移民试点,是成功的。我们沿途看到为移民兴建的工厂和开发的柑桔园,印象深刻,受到库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证明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是正确的。从开始移民一直到把生产、生活安置好,负责到底,可以把三峡水库的移民安置工作做好。目前,应有计划地扩大移民试点工作,做到工程未动,移民先行。希望三峡水库移民工作和三峡地区开发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按产业政策合理布局,做到产销平衡。
(四)
三峡工程所需资金较多,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70亿元(按1990年价格),从目前国家财政来看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主要是前12年(三年准备,九年施工),12年以后第一批机组开始发电,就可以有收入。前12年的投资(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为300亿元,平均每年20多亿元,从国家基建投资,能源交通基金、银行贷款中各挤出一点,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再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一点,就可解决资金问题。三峡电站第一批机组发电后,基本上可以解决工程后期六年所需的投资。根本的问题是要下决心,坚决压一批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和一些重复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这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上来。
兴建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据估算,工程竣工后的次年即可还清贷款,即使还清贷款的期限后延几年,其回收期也是很短的。在电站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创巨额利税,这里还未考虑三峡工程可以减少的防洪开支和避免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
(五)
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论证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考察中看到广大科技人员为三峡工程默默地辛勤劳动多年,取得了大量成果,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成绩大多不为全国人民所知。近年来,关心三峡工程的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在近三年的新一轮论证中,采纳了各种合理的建议,对各种不同意见和疑虑也认真进行了研究和解答,使建设方案更趋完善,认识更趋一致。这是我国大型工程论证评估的典范,也是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
三峡工程是我国最大的建设项目,造福子孙后代,全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华侨都非常关心,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全国人民介绍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和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国上下齐心合力,建设三峡工程,实现中国人民多年来开发治理长江的宏伟理想,将极大地振奋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