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拳拳公仆心——记济南市长翟永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拳拳公仆心
——记济南市长翟永浡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尹建华 本报记者 贾建舟
1990年初春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高个子走进济南市黑虎泉北路一个小杂院,亲切地询问退休老工人石敬亭的住处。住户们认出来了,他就是济南市市长翟永浡。
住户们有的招呼市长屋里坐,有的赶紧给石大爷报讯,静谧的小院热闹起来。
“他们老两口的眼睛都看不见啦!”当石敬亭夫妇惊喜地摸索着出来迎接市长时,邻居们向市长解释道。住户们还告诉市长:石大爷家6口人,就住在4.6平方米的平房里,老人夏天常常搬把躺椅在院子里过夜,让上夜班的儿子睡得安稳些。
翟永浡拉着石大爷的手说:“我是从你们街道的一位房管员的来信中知道您的情况的。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让你们受苦啦。市委市政府考虑到您和老伴的眼睛不好,不能住楼房,专门给你们解决了几间平房,明天您就可以往新居搬啦。”翟永浡一面说,一面把崭新的住房证塞到石敬亭手中。石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出两行热泪连声说:“谢谢党和政府,谢谢党和政府。市长,我看不见您了,可心里明白,你们都是好人啊!”
干部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济南许多市民都了解他们的市长,说翟永浡说话实在,办事也实在,是位“务实市长”。
翟永浡从1986年担任市长以来,为了丰富群众的菜篮子,他跑市场,访菜农,带领群众建起六大副食生产基地和60多个农贸市场,使济南市蔬菜淡季不淡,肉蛋奶人均占有量成为全国省会中最多的城市之一;治理脏乱差,他从改造公厕、处理垃圾这些“小事”抓起,使泉城跨入全国十佳卫生城行列……
现在,济南市民看到车水马龙的“八一”立交桥和崭新的天桥区工人新村,都忘不了1987年那场大水和他们的市长。那年8月26日傍晚,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倾盆而下,转眼间小清河水倒灌,大明湖水四溢,地势低洼的天桥北、老东门一带变成一片汪洋。翟永浡冒雨趟水,指挥排水救灾,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半城积水很快排完,倒塌房屋上千间,无一人伤亡。一些“老济南”称是“奇迹”,水电部电报嘉奖说:措施得力,指挥正确。
大水刚过,翟永浡来到受灾最重的天桥区工人新村。他看到这些建于50年代的平房,有的被冲塌浸毁,有的墙身歪斜、裂痕斑斑,2000多户居民借居在附近工厂仓库里,心急如焚。
“当务之急是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在市委常委会上,翟永浡提议:缓建正在施工的“八一”立交桥,将2000万元建桥款先盖工人新村。当时的市委书记贺国强、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谭永青和其他常委都赞成这个意见。市委决定:由市长指挥调度,盖一处新的工人新村。1988年8月26日,大水过后整整一年,69座造型各异的居民楼同一天举行竣工典礼,一个现代工人新村在泉城崛起。喜迁新居后到市委市政府送喜报、送感谢信的人群络绎不绝。
翟永浡有个习惯:有空就往基层“钻”。几年中,他的足迹遍及全市127个大中型企业、60多个农贸市场和几乎所有大小街道。他常说,一个领导干部,总得给百姓留下些什么。他当市长不久,反映“乘车难”的群众来信来访不断,有人提出要进行整顿。对此,翟永浡没有表态,却一头扎下去搞调查。在公交公司,他了解到应该报废却仍在运行的旧车、破车占1/3以上,难怪每天都有大量汽车抛锚、趴窝。他认为,要解决乘车难,先要解决行车难。经他提议,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每年从市财政拿出400万元用于购置新车,淘汰旧车破车,同时整修道路,改善路况,整顿市场秩序,不准商贩摊点挤占马路,阻碍交通。几招齐出,“乘车难”现象逐步缓解。
经过挤公共汽车,和司机、售票员谈心,翟永浡得知公交职工有许多特殊困难。为了解除公交职工后顾之忧,翟永浡与市里其他领导干部商量决定,拨出专款,在每个车队建起小公寓、小食堂、小澡堂、小托儿所。他支持成立公共汽车公安中队,保证司售人员的人身安全。逢年过节,他都来看望鼓励公交职工,还要新闻单位多报道公交行业先进典型,弘扬正气。过去有些司售人员觉得“吃亏”,写了请调报告,现在纷纷收回。有的说:“就凭市长这份情意,咱也得好好干!”济南市公交行业在市民中树立起新形象。去年,这个行业招工,报名者超过招工人数的10倍,这与某些城市公交行业招工不足形成对照。
翟永浡经常一个人“扎”到工厂、学校、商店、农贸市场了解情况,与一些市民交上朋友,有的还成了政府决策的“参谋”。今年71岁的马德贵阿訇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春天,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拓宽经七路,改善市内交通拥挤状况。这条路东西横穿泉城繁华地段和回民集中聚居区,拆迁工作十分繁重。按照初步方案,将有700户回族群众外迁,济南市最大清真寺——南大寺靠路一侧的沐浴房也需拆除。马德贵阿訇听到消息,连夜敲开市长家的房门,心里话一股脑儿倒出来:“修马路是大好事,可这个方案使不得。南大寺有700多年的历史,应该保留一套完整的建筑。回民有集中居住习惯,大家怕迁散了,生活上、做礼拜都不方便。”翟永浡听着连连点头:“马老,你放心,市委市政府既然为群众做好事,就一定让大家满意。”
根据群众意见,翟永浡主持制定了新的施工安置方案:道路南移9米,避开南大寺;在同一地段新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民小区,既使回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又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活动需要;暂时外迁户实行集中安置,建好回民小区,可以回迁。这个方案一公布,回族市民高兴得冒着濛濛细雨拆墙扒屋,不到3天,703户全部拆迁完毕,创造了济南城建史上最快的拆迁纪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