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作家林杉逝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6
第4版(要闻)
专栏:

作家林杉逝世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电影《上甘岭》、《党的女儿》编剧林杉因病于1992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林杉是我国社会主义电影艺术创作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电影剧作家。
林杉是浙江省慈溪县人,1930年初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初,他经党组织的介绍到上海蒲西青年会小学任教,并在左翼剧联领导下,组织青虹剧社,任副社长,开始了他60年的艺术生涯。
1939年,林杉到达延安,旋即被派往晋西北解放区工作,直至全国解放。这期间他先后担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兼文联剧社社长,晋西大众剧社社长,七月剧社副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他积极创作了秧歌剧《以毒攻毒》、眉户剧《渗沙》、山西梆子《刘保成》、《重见天日》、《买卖婚姻》、话剧《中华儿女》等以反映晋西北人民抗日救国斗争和解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1947年,他参加了山西崞县的土地改革运动,任土改工作团秘书,为工作团起草了《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工作报告。这篇报告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并作了批语。
1949年8月,他奉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工作,开始他的电影创作生涯。他担任编剧和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还有:《吕梁英雄》、《刘胡兰》、《丰收》、《复试》、《风从东方来》、《再生记》、《试航》、《冬梅》、《在三年的日子里》、《两家人》等。其中,描写抗美援朝战争中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上甘岭》,是我国社会主义银幕上不朽的英雄诗篇,在我国当代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近被江泽民总书记誉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的歌剧《党的女儿》,即是根据他编剧的同名影片改编的。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对电影艺术的许多方面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出版有《一个电影编剧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兼《大众电影》杂志主编,并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他在电影界的领导岗位上,坚持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林杉同志一生坎坷,多次遭受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深受极左路线的迫害,但他信仰弥坚,初衷不改,表现了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平易近人,提携后进,孜孜不倦;正直坦诚,光明磊落,廉洁朴素;服从组织,顾全大局,团结同志,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